中英文新闻标题的相同点 在新闻报道中标题被称为整篇报道的眼睛。因此标题除了简洁、准确,能够使读者看到标题就能理解新闻的整体意义以外,还要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这也是中文新闻标题与英文新闻标题最主要的相同点。 词汇方面。首先,中英文新闻标题均要求言简意赅,让人一目了然,尽量选择一些简单日常的,可以直接表达出整篇报道内容的词汇,避免生僻词汇。例如:“2010年我国GDP增长速度将达10%左右”(和讯新闻)。“Bush shows solidarity with Musharraf”。这里选择用show而不用reveal,这样就较为简单,并且接近生活。其次,中英文新闻标题都突出核心词汇,最大程度地节省空间,比如:Toyota“deeply sorry”for safety flaws(《中国日报》)。“deeply”突出了“道歉”的核心,“deeply sorry”,深深的歉意。尽管不合语法规则,但却达到了突出“道歉”这一事实的效果,并且言简意赅、节省空间。再次,中英文新闻标题均注重流行语的运用,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例如“Foot and—mouth curb causeherbs to starve”(《泰晤士报》,2001年9月12日)和“神马都是浮云、有多少烧钱会议披着国际马甲”(《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7日) 语法结构方面,中英文新闻均善于使用省略。1.缩略词的运用,英文新闻中常出现的缩略语有首字母提取法、裁减法和首字母混拼法等,例如:USAF general will be making key decisions(《泰晤士报》,2001年9月14日),这里的USAF就是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的缩略词。中文新闻标题的缩略语主要有数字归纳法、混合法和替代法等,例如:“《粤澳合作框架协议》在京签署”(《人民日报》,2011年3月7日)。2.定语的省略,英文新闻标题的定语主要指定语从句,由于定语从句较长,在英文新闻标题中常用不带介词的名词词组代替,这样所包含的字母就会减少,例如:“Parents win pre school fee case”(《泰晤士报》,2001年9月26日),这里的pre school fee case就是case about the fee in the preparatory school的意思,改写后使标题变得更简洁。中文新闻标题的省略主要是“的”的省略,例如:“我国在菲被绑架人质抵马尼拉”(《人民日报》,2001年10月21日)意思是我国一名在菲律宾被绑架的人质抵达马尼拉。3.由于汉语和英语本身的语法特点而导致冠词、助动词、系动词、代词、主语和谓语在英文新闻标题中的省略等。例如:“Baby girl saves brother in transplant first”(《泰晤士报》,2001年9月),这里就在brother前省略了代词her。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明确新闻所要强调的是什么,如果数量是新闻所要报道的重点就绝对不能省略。所以不论英文还是中文的新闻标题的省略都要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可以古板、教条。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不同点 词汇。英文新闻标题多用小词,即与大词相比长度较短,表意更为细化和贴切的一类词,如英语单词“damage”应该算大词,它下面还可分出“hit”、“beat”、“Wreck”、“harm”等,而这些下分出来的词语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词。英文新闻标题中小词的选用是尤为重要的,不仅可使新闻有很强的可读性,使表达更加贴切,还可以节省版面。 时态。英文新闻标题在时态的选择上会尽可能避免过去式时态。需要表达过去时一般多用现在时代替,体育新闻在这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并且英文新闻标题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发生的事件都尽可能地贴近现在时。如:“Pacificnations brace for tsunami”(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将有海啸)。遇到那些必须运用将来时的句子,英文新闻标题常常运用动词不定式代替,比如“Convicted drunken drivers to pay higher insurance rates”(醉酒驾驶者将支付更高交强险费率)。与英文新闻标题相比,中文新闻标题时态则更加灵活多变。尽管同样是现在时居多,但也不排斥使用过去时、将来时等。例如《温总理下午3时将与网友交流》(新华网);“某某活动已经进行了多长时间”等这样的标题随处可见。 修辞。中英文新闻标题中均会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段,像对照、对偶、借代、典故、暗喻、仿拟、双关、拟人等。例如“Betral,the secret weapon of war”(《泰晤士报》,2001年10月23日)、“中国四金花全部出局”(《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2月18日)均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中文新闻标题还常常运用一些英文新闻标题一般不用的修辞手法:明喻、反复、排比等。例如:“抓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光明日报》,2001年10月30日)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在英文新闻标题中几乎不用。而英文新闻标题较中文新闻标题来讲更注重韵的应用,如头韵,例如:Curling stone start sliding Monday(美国有线新闻网)。这三个S的运用就是头韵。 语法结构。中文新闻标题的结构较为松散,而英文新闻标题则较为紧凑。例如:“Hawaii exhales as 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纽约时报网),一些人将此标题翻译成汉语《躲过一劫,夏威夷解除海啸预警》(新华网)。通过分析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异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由于有“as”连接,英文标题结构更显紧凑,让英文读者明了“tsunami warning is cancelled”与“Hawaii exhales”是有时间或因果关系的,而中文新闻标题的结构虽然较为松散,但是往往更具分析性,使得读者不用借助明确的关系词就可以推测出语句之间的关系。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分析 产生英文新闻标题与中文新闻标题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文与英文这两种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另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体制、意识形态、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或多或少地在各个方面制约着新闻标题的写作。 政治影响着新闻的制作和传播。针对相同的事件,由于各国的政治立场不同,报道出的新闻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陈水扁输掉大半辈子资本”“台军演:被美抛弃怎么办”这两条新闻标题所带有的政治倾向是极为明显的,很直接地表明了反“台独”和对台湾军事演习的讥讽。标题承载着重任,它让读者对政府的政治立场一目了然。 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而英美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两种社会意识形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分歧。中国较为注重集体主义,注重人民的整体利益,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个人展示,这在新闻报道的标题中也能体现出来,例如:“Facing Death Kevorkian Has Regrets”和“BirdFlu:Protect Your Family”这两则新闻标题。第一则描述一个个体,Kevorkian在飓风救援中面临死亡时的遗憾心情。第二则重点强调的是保护好家人。这就充分证明了英文新闻标题中注重个人利益和个性的问题。而“人民利益高于天——武警省总队淮河流域抗洪抢险纪实”,“保护母亲河,青少年共同行动”类似这样的新闻标题在中文新闻中则较为常见。 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是较为注重“全”,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反映在新闻报道中就是标题更加从全局、全社会或从整个群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例如“关注百姓的热点和难点”或“唤起社会对慢性肾病的重视”在中文新闻报道中是较为受欢迎的。相比之下,西方的思维方式是更重局部分析,重逻辑和实证,善于分析、区别。所以英文新闻报道的标题往往是一些较为具体的事件,人们通过阅读这些具体事件,自己进行分析理解从而得出结论。 宗教信仰方面。宗教信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中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追求中庸、平和与包容,而英文新闻则更多直接表达个性心理。表现在新闻报道上就是一些西方国家在对待某些国际大事方面的态度。比如:“Becareful!China is Waking Up”这样的新闻标题就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中国崛起的担心,尽显其排斥性心理。而中文新闻报道对待一些有争议的事件,态度上就较为中立,注重和平,比如:“巴拿马表示将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 结语 当今社会传媒的力量不可忽视,新闻标题又作为新闻报道的眼睛,其作用更是值得注意,中英文新闻由于种种方面的影响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准确、恰当地掌握这些差异并且了解差异产生的原因,既有利于编辑更加恰当地进行中英文新闻标题的互译,将极具吸引力的标题带给读者,也有利于读者自身对外语新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红梅、颜志蓉:《文化差异对中英新闻标题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2.张磊:《英汉新闻标题的异同及英文新闻标题的汉译》,《新闻大学》,2010(4)。 3.邓海、刘晓慧:《文化·语言·外语教学》,《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4(7)。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公共外语部) 编校:赵 亮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