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校的新闻专业理念教育

摘要:目前,高校对新闻教育多为应用型的定位,因而新闻教育容易走入单纯强调职业培训的误区。回顾国内外新闻行业发展的历史和新闻教育走过的曲折道路,我们需明确新闻专业理念培养是其核心和灵魂。  关键词:新闻教育 专业理念 核心    大学新闻教育的核心是什么?笔者认为,从新闻生产过程看,专业技能是新闻生产的基础;但专业理念却是新闻生产的灵魂。新闻工作者的活力在于他的思维和认知,也在于他对人情世相的考量与把握,只重视新闻技能教育是培养不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的。对学生进行持久深入的专业理念教育才能使之具备新闻职业要求的新闻眼光、新闻敏感、社会责任、敬业精神,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才能有灵魂、有生机。  一  从新闻行业的兴起与发展的历程来看,社会需求和社会实践是其最大的推动力。新闻之所以成为一种专业,是因为它有自己的专业理念、专业诉求和专业规范,有规模庞大的新闻教育机构以及系统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在大学的学科体系中,新闻学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与其他具有多年正规专业教育背景的行业不同,新闻业是从巡行街道的公告宣读人、吟唱诗人和民谣歌手开始它无规则的发展轨迹的。比如美国,新闻业从印刷商人、邮政局长、党派社论撰稿人开始,从17世纪开始发展了3个多世纪,早期的新闻工作者多数是从印刷所的学徒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的。新闻职业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著名报人普利策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普利策认识到了新闻专业化对这份事业的重要性,因此,他大力推进新闻教育专门化。在人们还不把新闻看成一门学问,而只是把它当成一种技艺的时候,普利策就提出捐款办新闻学院,希望能够把新闻提高到一个学术性专业的层次。在普利策等人的推动下,19世纪末,美国大学出现了新闻学的课程,1908年世界上第一个新闻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订立的《新闻记者八条》中的第一条就是“我相信,新闻是一种专业”。  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始于1918年北京大学设置新闻学课程。新中国成立后,新闻专业得以保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调整工作,新闻教育的地位逐渐提高。到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闻学被提升为专业门类,被列为文学门类之中,与中国语言文学类、艺术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并列。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为适应新闻学科发展的需要,在专业设置中将新闻学类改为新闻传播类,新闻教育由过去的专业对口、为媒体培养人才,转变为通过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培养具有更强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  可以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随着新闻事业和新闻专业的发展,新闻专业理念也随之产生与不断发展起来。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职业社会化的产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新闻专业理念不仅是确保新闻事业赖以生存的根基和灵魂,也是使新闻事业推动社会稳定、进步、文明的保障。  二  在新闻教育界一直有这样一个认识,新闻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必须注重技能的培养。特别是伴随着传媒步入市场及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新闻教育界实用主义、技术主义盛行。但是,基于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培养出来的新闻专业毕业生是不是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呢?  以美国为例,美国早期新闻教育同样是实用主义哲学盛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急速发展,急需大批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高等教育面向市场、面向实业界变成了天经地义的原则。美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都以“有用性”为前提。当时,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为报社输送采写编评的业务过硬的人才。单一的职业教育在满足快速出人才的同时也导致了新闻专业学生适应面窄,后劲不足,甚至使学生缺乏理想,目光短浅。许多新闻学院的学生在步入媒体后,都迷失了自己,更严重的是,这样的倾向也破坏了新闻从业人员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20世纪中期,伴随着社会责任论的兴起,美国新闻教育界也对单一的职业化新闻教育理念进行了反思。社会责任感、媒体价值观、新闻道德等成为新闻教育的核心,也成为每一门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美国新闻教育界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即坚定的新闻专业理念是新闻从业者为公众利益服务的保证,也是确保新闻事业在民主社会里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高等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有800多所院校开办了新闻传播类专业。整体上,新闻专业教育中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在专业素养方面则有所忽视。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调查,当前新闻教育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是新闻事业快速扩张,新闻人才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另一方面是新闻教育事业快速扩张,许多新闻院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状况。可见,仅仅解决新闻专业操作层面的问题并不能够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人才。媒体并不欢迎只会扛摄像机的技术型人才和工具。  大学承担的责任是培养未来的新闻从业者,因此,大学不仅要教导学生操作传媒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要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弘扬社会正气,鞭挞社会丑恶,发挥传媒为人民服务的作用;要树立学生的职业伦理,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秉持新闻工作的价值立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努力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如果缺失新闻专业理念教育,新闻教育也就缺失了专业灵魂。新闻专业理念不仅是从业者的思想引擎,引导着他们的新闻追求,而且是从业者的伦理方向盘,规范着他们的新闻实践。  三  在新闻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愈来愈深远。新闻作为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其传播的信念、理想和所认同的价值,会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为人的具体行为,进而改变社会的走向。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强化新闻专业理念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来看,新闻事业不是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一个行业,而是肩负着重大社会责任的、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的一种崇高事业。因此,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从事新闻工作不能简单地当做一种赚钱谋生职业,而是要努力承担起这一职业所需担负的社会责任,要努力实践这一职业所体现的崇高理想,努力发挥这一职业的特有功能去积极推动社会前进,并专心致力于此,全力奉献于此。  从新闻传媒的工作性质来看,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更为强烈的敬业精神。人们习惯把新闻工作者称为“无冕之王”。然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新闻工作者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压迫。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曾经说:“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闻工作者这样有更多诱惑与压迫的。一个稍有能力的记者,在他的旁边,一方面摆着:优越的现实政治地位、社会的虚荣,金钱与物质的享受,温柔美丽的女人,这些力量诱惑他出卖贞操,放弃认识,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摆着:诽谤、诬蔑、冷眼、贫困、软禁、杀头,这些力量强迫他颠倒是非,出卖灵魂。”①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和危险威胁着记者的人身安全。记者这一职业,多年来位列世界最危险的职业排行榜的前五位。我国也曾经将记者列为排在警察和矿工之后的第三种危险职业。  在现实中,新闻业界的种种不良表现对新闻事业以及新闻从业者的整体形象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假新闻猖獗,不真实新闻呈普遍性、经常性的存在状态,凡此种种,都与新闻专业理念所倡导的背道而驰。新世纪以来,《新闻记者》年年推出十大假新闻事件。每年一次的盘点,使得一些著名媒体也未能幸免。新闻报道低俗化之风,从18世纪的煽情性新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色新闻浪潮,再到当下的中国新闻界“三xing新闻”(明星、性、血腥)盛行,无不折射出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另外,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接受封口费等,新闻业界的失范现象又直接导致社会公众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操守的质疑。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法律、法规、新闻政策等形式出现的新闻职业规范,但是,如果缺乏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认同,外部约束的效果则非常有限。  可以说,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维护公共利益的价值观、为新闻事业献身的信念构成了当下新闻职业的基本专业理念。强化大学新闻教育中对上述理念的培养,是有效抵御市场化对媒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升新闻媒体社会形象的基石。在大学教育中呼唤新闻专业理念,就是对“公共利益至上”的专业理念的呼唤,也即对区别于政治利益、商业利益的大众媒体的利益诉求——社会责任的呼唤②。  注释:  ①范长江:《范长江新闻文集(下)》,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②李良荣、戴苏苏:《新闻改革30年:三次学术讨论引发三次思想解放》,《新闻大学》,2008(4)。  (作者为大连民族学院新闻系教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读博士生)  编校:赵 亮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