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文体,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的文章。本文结合《半岛晨报》2009和2010年度新闻评论部分奖获作品,分析新闻评论写作应追求的新、巧、雅。 关键词:新闻评论 写作规范 特性 2010年和2011年的2月,由大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高连仲、《时代商报》总编辑薛百成、《辽沈晚报》常务副总编辑徐晓民、辽宁师范大学教授于冰和笔者等组成的评委会对《半岛晨报》2009和2010年度新闻奖的候选作品进行评选。年度评论奖的最终获奖名单是:一等奖《不同凡响的“15个10分钟”》(2009年度)和《好人郭明义:靠近你,温暖我》(2010年度)。本文结合两次年度新闻评论奖的获奖情况,谈谈如何实现优秀新闻评论的写作。 明确对新闻评论特性与写作规范的理解。新闻评论具有自己的特性,其中,突出的是“三性”——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新闻性要求新闻评论突出现实的针对性,针对社会热点、焦点、现实的问题,做出最直接有力的回应,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梳理社会认知、澄清错误认识,反应速度快,发表的时机恰当;政治性要求作者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勇于对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群众性则要求面向广大受众,选题上关心广大群众的呼声、观点上敢于替人民说话、语言上要反映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吸引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 新闻评论相对于事实报道的优势在于:更为深刻,信息的层次深、说道理有智慧,反映的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规律、原则;更为明确,评论的意见直接明了,直抒胸臆,态度明朗;更为独特,追求个性化,包含个人的感情、见解、看法,有个人特点,不求同,但求异,提供个人独特的视角;概括性强,作为一种意见信息,评论以讲道理为主,观点比较抽象,具有宏观性。 新闻评论的特性决定了其具有自己的一套写作规范。人民日报高级编辑刘国昌曾作过系统总结。概括起来,有以下一些规范与要求,即“新、快、实、短、深、雅、情、曲、巧、题”。“新”即读者看评论主要看所论的观点是不是有新意,“意在笔先”,着力捕捉新意是每个写手必下的工夫。如果是别人已谈过,或者即便同一题目换了个角度再说,仍了无新意,读者还是不愿意看,言别人之未言是新闻评论写作的第一要义。“快”即新闻评论要讲时效性,为新闻事实而配发的评论如果不快,就会失去它的应有效用。“实”即评论离不开事实,无论是“就事论理”,还是“以理论事”,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托展开论述。所采用的事实一定要经得起检验推敲,要实实在在,不能搞“假空”。“短”即新闻评论作为报刊文体,一般都是“千字文”,短,是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不同于理论文章。只要把事讲清、把理说透,足矣!“深”即评论的力量在于以理服人,一定要将道理讲透、讲深,要仔细地分析“为什么”、“怎么办”,给人一点启迪。“雅”即新闻评论也要强调文采。读者读文,固然要看其中的观点、道理,但议论风生、文采斐然的评论,更为人们所喜欢。“情”即“笔尖常带感情”,情感充沛、爱憎分明是写好评论的一个基本点。讲道理当然要理直气壮,但也需娓娓道来,动之以情。评论靠逻辑的力量感染人,但写得有情有味更能增加它的感染力。“曲”即“文似看山不喜平”,好评论从不平铺直叙。千字文的评论,五六个自然段,做到“曲”不易。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设点问句,起点波澜……以求“曲径通幽”之效。“巧”即评论角度巧、切入巧、行文巧、布局巧等。“巧”,才能收“既出其不意,又在情理之中”之妙。“巧”如同“曲”一样,是一个较高的要求,但要写出叫得响的评论,必须朝着这个标准努力。“题”即题目,看报看题,已是时下的一个趋势。标题不吸引人,文章就没人看,也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因此写评论要花很大心思琢磨一下标题。评论标题不像消息、通讯的标题那样繁杂,基本是一行题;简洁、鲜明、准确、有文采,吸引人,是其基本要求。以上十个方面,是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规范,掌握了这些,才能将评论文章写合格、写好。 获奖作品的得奖理由:新、巧与雅。结合上述理解与规范,本文重点谈论其中的三个方面:新、巧、雅。《半岛晨报》2009年度新闻评论奖一等奖的作品——《不同凡响的“15个10分钟”》。这篇评论依据的事实是:2009年7月15日,在大连市委召开的某个会上,主持会议的市委书记夏德仁对汇报工作的15位“一把手”提出了“每人限时10分钟”的要求,要求发言者提纲挈领,言必有中。基于这一事实,经报社领导授意,作者以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提倡“开短会”为由头,写出了倡导讲实效、捞干货的扎实会风的新闻评论。此篇胜出的理由在于“新”。通常的会议新闻评论,从哪个角度切入更有新意,不落俗套,是个难题;如何使文章“滴水见太阳”,分寸得当,言辞得体,更不简单。作者很好地处理了这两个难题,着力创新评论的角度与言辞,通过手中的笔搭起了政府与人民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坚定信心,保增长的关键时刻,及时的新闻评论起到了宣传、组织和鼓动的巨大作用。较之以往的会议评论,此篇评论更及时、更靠近一线、更生动感人、更平民化。在题目的拟定上,作者也着实下了一番工夫,将短会实质与宣传要义一语中的,文章力求短而精、深而透。文章7月26日见报后,于7月31日被《大连日报》1版转载,几经修改,于12月14日刊登在《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栏目。随后,12月16日被《辽宁日报》2版“振兴论坛”转载。细细数来,这篇不过1500字的短评,获得了最优、最大的社会效应。 《最牛的维修工 牛的是信用》获得《半岛晨报》2009年度评论奖二等奖。这则新闻评论依据的事实是《半岛晨报》的一则社会新闻,描述了一个破产企业的维修工坚持了十几年的维修任务。中国的牛人很多,自从重庆的“最牛钉子户”引起广泛关注后,民间的牛人评比就一直没有间断过。这些牛人反映的大多是一些蓄积已久的矛盾冲突。此篇胜出的理由在于“巧”。作者写作的角度巧。选择小角度,从一件小事入手,主题集中,通常会起到由小见大、窥斑见豹的效果。这篇评论正是从这样一件小事入手,试图揭示目前中国最为紧缺的“信用”问题。同时也昭示了一些小人物的价值观,他们的信念同样是这个社会的进步力量。在评论的行文、布局上,作者也体现出巧的特征。作者开篇采用了传统的评书模式“引”,将读者带入到悬念、跌宕的情节中,引人入胜;然后,作者开始议论,“议”是从这件事提出作者的看法;接着,作者开始联想,刘国珍完全有资格竞争“史上最牛维修工”;最后是“结”,作者水到渠成,得出了自己的结论:“牛”是一种态度,一种境界。最“牛”维修工,其实就“牛”在了信用上。当下,不少企业还不知信用为何物,也许什么时候明白了信用的真谛,什么时候才会有真正的牛牌子!这篇评论采用的是“引、议、联、结”的结构,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说理明确。 《我是传奇》和《让子弹飞》分获2009、2010年度评论奖三等奖。作者在第一时间为纪念迈克尔·杰克逊特刊和娱乐周刊创作了这两篇新闻评论。这两篇胜出的理由在于“雅”。评论追求感情色彩与文学色彩的高度统一,追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动人的效果。《我是传奇》中,作者以感伤而优美的文字怀念这位世界乐坛的传奇人物,言论中不仅提到其生平,更提到其宿命,为这位天才之死作出了客观公正同时不乏感喟的悼念;《让子弹飞》中,作者感性与理性兼顾,读来令人印象深刻。 结语 新闻评论是媒体阐述立场、观点和态度,影响引导舆论的“旗舰”。进入信息化时代,其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新闻评论必须树立创新理念,只有写出鲜明、生动、有力、可读、可信、可用的评论,才能立足时代,把握大局,贴近受众,析事明理,阐明观点,引导舆论,以凸显媒体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国昌:《弄文余墨——评论写作“十字诀”》,人民网——强国博客,2009-07-19。 2.秦殿杰:《新闻评论写作的技巧》,《新闻三昧》,2009(9)。 3.黄芝晓:《现代语感与新闻评论》,《新闻与写作》,2009(2)。 4.陈昊:《新闻评论的价值取向》,《记者摇篮》,2009(5)。 5.陶克强:《当前新闻评论写作的几个问题——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今传媒》,2008(1)。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编校:赵 亮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