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逐渐增加,目前已达l亿人左右,占到农民工总数的60%。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河南省是全国人口大省和劳务大省,来自全省甚至全国各地的新生代农民工拥入省会郑州。他们的媒介接触、媒介参与、媒介期待情况如何?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浪潮中,大众传媒可以和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郑州大学“大众传媒与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组在郑州市开展了“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媒介使用情况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6份,回收有效问卷201份。问卷分为3个部分,主要调查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使用情况、政治信任情况和个人信息;全卷共17个大题,形式分别为单选、多选、填空,问卷中还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来测量新生代农民工对某些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对某些观点的同意程度。 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概况 平均年龄及来城务工时长。201个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为22岁左右,来城务工平均时间接近3年。在这一群年轻人中,未婚者占大多数,比例达到82.1%,同时,87.4%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子女。与父辈们拖家带口不同,他们的负担相对较轻,选择工作和调换岗位时顾虑相对较少,更容易“跳槽”,流动性大。与他们的父辈相比,这代人的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平均接受正规教育时间为11.55年,63.2%的人接受正规教育时间在10年以上。这就意味着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有些人甚至拥有高中或大专学历,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与之相应,他们的工资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平均月收入为1442.71元,8.3%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远远高于郑州市最低工资标准(每月800元)。 当调查员问到“您将来的打算是什么”时,48.8%的人打算在城市定居,11.9%的人计划回到农村,1.5%的人选择继续当农民工,另有37.8%的人表示“说不清”。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较父辈更为强烈,在他们看来,定居城市不仅意味着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还能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的孩子或许有条件接受更好的教育。但由于城市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在现实面前,他们进退两难。表示“说不清”的人大都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对前途略感迷茫。有11.9%的人明确表示将来一定要回到农村,普遍的回答是因为觉得“根在农村”,有一定的乡土情结。 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 媒介接触。调查显示,在这些新生代农民工中,90.5%的人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24.4%的人通过工友与老乡获取信息,有12.9%的人表示家乡亲人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3%的人习惯从政府或服务部门获取信息,另有0.5%的人表示“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该题为多选,因此各项比例之和大于100%)。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他们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及手机与外部取得联系,获取大量的信息。调查表明,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这一群体中更受欢迎。40.8%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每周平均上网时长达到131.78分钟,7%的被调查者每周平均上网时长超过300分钟,最长的达到每周2100分钟。 本问卷中,“通过手机获取信息”仅指通过手机接打电话、收发短信,41.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此项。该现象表明在这一群体中,手机最首要的功能为人际传播。调查组认为,手机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携带方便,还有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新特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兼具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其广受新生代农民工欢迎的重要原因。 媒介关注内容及程度。问卷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测量了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大众传媒对某些信息的关注程度,设完全不关注、不关注、半关注半不关注、关注和非常关注5个等级。统计显示,他们最为关注的内容分别是:反映农民工群体讨薪、维权的报道(选择关注与非常关注的占到60.2%);反映农民工群体自强不息、努力上进的报道(选择关注与非常关注的占到58.7%);反映农民工群体就业、子女教育等民生问题的报道以及党和中央国家机关关于农业、农村与农民工群体的重大决策及其执行情况报道(选择关注与非常关注的占到55.7%)。 最不关注的内容分别是:地方官员活动与讲话(选择完全不关注和不关注的占到52.7%);地方党政机关的一般活动与政策报道(选择完全不关注和不关注的占到46.8%);反映国家改革与建设中不足的报道(选择完全不关注和不关注的占到42.3%)。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讨薪、就业、子女教育等民生问题关系到其切身利益,最受他们关注,而对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地方政府的活动、决策等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存在,不具备“接近性”的原则,与他们的工作、生活没有交集,并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发现问题与对策建议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的认同。提到“农民工”这一称呼,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从事采掘业、建筑、加工等工种的打工者。他们的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报酬低,有些还要面临较高的风险。他们生活俭朴、不修边幅,经常遭到歧视和其他不公正待遇。 此次调查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在城市从事非农劳动的农村户籍人口。根据这一定义,很多从事“体面劳动”的人也被包括在内。他们中的许多人虽然出生在农村,但基本脱离了土地,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内心深处希望自己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对“农民工”这一称谓非常反感。课题组成员就曾经遇到过受访者因不愿承认自己“农民工”身份而拒绝调查的情况。 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成员建议大众传媒应加强有关农民工的正面报道,如他们自强不息、努力上进,为城市建设做贡献等内容,改变以往“农民工”这一称谓给人们留下的刻板印象。另外,可以考虑用更加人性化的词语来代替“农民工”。如江苏省无锡市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新市民”这一概念来代替大家熟知的“农民工”称谓。 关于地方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目中的形象,调查显示,地方政府的形象不及中央政府。地方官员活动与讲话、地方党政机关的一般活动与政策报道是受访者最不关注的内容。针对这一现象,地方媒体可以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对当地政府的成绩、贡献做出全面及时的报道,并突出当地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心关怀、政策支持等,提高贴近性,变宣传导向为受众导向。 关于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接触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的质疑、批判和评估能力及对媒介信息和媒介产品的创造能力。它侧重于大众自身的创造力和独立意识,让人们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思辨批判能力的优秀个体。①调查发现,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媒介参与意识较差,缺少质疑、批判的能力。提高他们媒介素养需要多方的努力。 一方面,政府和用工单位可以提供资金或场地,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在农村开放阅览室、在工地增设读报栏,为农民工提供接触媒介的机会。另一方面,农民工自身也应主动提高媒介素养。调查中我们发现,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对手机和互联网依赖程度较高,而对报纸的接触远远不够。诚然,与手机相比,报纸在信息传播手段上不够生动形象,且缺乏交互性,但在传递知识和提供深度信息方面,报纸占有绝对的优势。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似乎是“无限”的,但由于把关不够,监管有限,虚假新闻、信息污染往往会干扰受众,需要受众有很高的信息鉴别能力。因此,相比之下,报纸既能够提供深度信息,又不至于造成信息泛滥,是提高媒介素养的良好载体,应该予以重视。 大众传媒,尤其是报纸要把目光向新生代农民工“聚焦”。大众传媒应更多地普及媒介使用常识,对社会广泛地进行开放,吸引农民工群体的更多参与,引导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会大众主动地、批判地、建设性地使用媒介,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指导他们正确地利用媒介资源,并为他们提供表达话语的机会。然而目前针对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体市场还是一个空白。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宣传部门加强重视,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媒介需求,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符合农民工群体需求的媒介产品;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可以走“窄众化”的道路,开辟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专栏、专版、专门时段,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内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城市。 注 释: ①尹晓楠:《河南农民媒介素养实证研究》,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新闻学硕士生) 编校:赵亮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