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与心理调适

摘要:研究调查显示,新闻从业人员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问题,通过分析当前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问题、特点,提出应从改变认知,适应环境;增强化解压力源的能力;提高情绪情感智慧;争取社会支持等几方面进行心理调适,从而达到预防与排解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新闻从业人员 职业倦怠 心理素质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媒体报道新闻从业人员的生存状态与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有学者研究证明新闻从业人员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新闻从业者在关注、报道他人生存状态与生活环境时,却很少关注自身的问题。  调查显示,当今我国新闻从业者整体职业稳定性较差,60%以上人员跳过槽,20%从业人员被裁员过和有过失业的经历;80%以上新闻从业者感到有较大的职业压力,且每天工作时间过长,没有节假日,对自己从事的新闻职业信心不足,自主性评价较低;50%以上受到职业不安全的威胁,主要表现为在采访中受到过辱骂、诋毁、恐吓、威胁,甚至受到过人身攻击;还有70%以上从业者感到身心疲惫、过度劳累,职业倦怠充斥着新闻从业人员,知名新闻从业人员“过劳死”的报道屡见报端。职业倦怠已成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病,是一场正在袭来的“病毒”,成为职业人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职业倦怠及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特点  职业倦怠。最早对职业倦怠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81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在美国费城召开,职业倦怠成为一个专业名词开始流行起来,受到很多专业人士关注。对于职业倦怠的概念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虽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但多数研究者认为职业倦怠通常表现为:身体和情绪的耗竭、社会失调行为、对工作对象的疏离、组织的无效能感等。  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特点。当前新闻从业人员出现职业倦怠的比例较高,这严重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正常发挥,新闻从业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低效行为。由于职业倦怠,新闻从业人员的身心常处于一种过度疲劳状态,在工作中会出现对新闻线索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判断能力等在无形中降低,导致其新闻采访能力、组稿能力、报道效果下降,造成工作效率下降、失误不断。  2.不胜任工作。有调查显示,有不少新闻从业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大、疲劳等出现对工作丧失热情、工作态度消极,对服务或接触对象越发没有耐心,甚至厌恶采访,对稿件不负责任,错误发稿,感觉无法面对工作。  3.自我效能感下降。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不仅影响人们的学习、任务的选择和内部目标设定,还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职业倦怠出现的一个重要反应就是自我效能感下降,表现出患得患失,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法调动正常的思维逻辑,常常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苦恼中;还表现为决策能力下降,面对一些有价值的新闻时,由于害怕承担失误所造成的风险,会坐失良机,甚至草率行动,对决策缺乏应有的理智判断,新闻报道漏洞百出,使新闻从业人员进一步出现不适感与无能感,丧失信心,陷入恶性循环,甚至产生离职行为。  4.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倦怠本身并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是因倦怠产生的心理问题使新闻从业人员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如直接宣泄愤怒,原本不该说出口的话由于愤怒全都倒出,造成恶劣的影响,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进而进一步影响其工作,甚至影响其身心健康。  新闻从业人员心理调适  改变认知,适应环境。达尔文曾说:“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最健壮的,也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物种。”改变思维方式,适者生存。由于新闻从业人员的教育背景、生活工作经历等都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有规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为自己的思路设置了一道保护屏障,遇到他人有不同的看法,会产生排斥、不理解、不接受,思维模式禁锢了我们工作、生活、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健康的思维方式对现代人意义重大。  爱迪生说:“改变了思维方式,就改变了生活。”即改变了思维方式有助于减压,新闻从业人员常常换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有可能走出固有的、消极的思维定式,就可以看到许多别样的人生风景。健康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指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允许自己失败、保持良好的心态、接纳自己、接受现实等。这样才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不断地接受他人的建议,进而带来和谐的人际氛围,收到良好的工作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化解压力源的能力。当人们面对外部要求不得不进行改变或适应时,就会感到压力。压力会不可避免地伴随人的一生。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适当的压力会促进人们积极努力地工作,取得佳绩。但是,持久的压力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损害人的免疫系统,降低身体抵抗入侵细菌和病毒的能力。  面对沉重的压力,要保持冷静,通过有效的压力管理,寻求问题解决的办法,增强化解压力的能力,从而大幅提高工作生活的质量。一般而言,我们首先要认清压力事件的性质、分析压力事件的来龙去脉;其次,确认个人对问题的处理能力,积极寻求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信息与方法以及社会支持;再次,拟定问题解决的计划步骤,运用问题解决技巧,从容应对问题。此外,通过一些放松技术(如冥想减压、运动减压、音乐减压、按摩减压、休闲减压等)也可以缓解一定程度的压力,从而达到预防与消除职业倦怠的目的。  提高情绪情感智慧。情绪情感智慧也称为情商,是一种能够了解自己内在的情绪感受,能够疏导和掌控自己内在情感状态的能力。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情绪情感智慧至少包括5个因素:1.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2.能够有效地控制自己表达情绪情感的方式和程度;3.正确理解别人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的原因,并正确判断自己的情绪、行为会引起他人什么样的反应;4.具有同情心,也就是能够为他人着想;5.能够克制自己的一时之需而为一个更远大的目标努力。情绪情感智慧是个人成长发展,正确处理问题、预防排解职业倦怠的重要内容。  著名心理学家艾尔伯特·艾里斯认为,情绪是由人的思维、人的信念所引起的,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情绪情感智慧高的人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知道在工作生活中要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即使是伤痛的感受,也是可以被舒缓、被疏导的,因此负面情绪是不可怕的。  寻求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从他人那里所能获得的精神支持。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动物出生后实行“社会隔离”——单独饲养半年至一年,再与同窝其他动物放在一起,可以发现被隔离的动物有明显的异常行为,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同样,我们人类是非常需要同伴的,社会支持对现代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包括自己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上下级、合作伙伴等以及各种社会服务机构的帮助和支援。社会支持系统注重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互支撑,对精神紧张起缓冲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孤独和抑郁的体验,对心理健康有保护作用,争取社会支持系统是应对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过于频繁的社交活动也会使人感到厌倦,新闻从业人员有时为了工作不得不和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这种交往起不到社会支持的作用,这种过度的社交应酬反而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新闻从业人员应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工作、生活的需要,建立适当的社会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的资源。  参考文献:  1.赵崇莲、苏铭鑫:《职业倦怠研究综述》,《宁波大学学报》,2009(4)。  2.钟瑜、李艳兰:《新闻从业人员的心理压力与自我调适》,《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何跃青:《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曹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倦怠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曾玲娟、伍新春:《国外职业倦怠研究概说》,《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1)。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编校:董方晓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