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播音员,对一篇稿件的分析、理解、感受、设计所花费的时间、精力远超过播读过程本身,其运用的知识、技能范围已涉及语言学、文学、心理学、艺术等多种学科领域。本文旨在通过探寻播音与几种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用语言构筑的精神殿堂——播音与文学 播音与文学作为各自独立的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学塑造的艺术形象是虚拟的,而播音稿件所反映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文学作品的基本欣赏方式是阅读,而播音的接收方式是听;文学作品的外在形式是书面文字,而播音的外在形式是有声语言。但因为同样是语言艺术(书面语和有声语),所以播音与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以从构成因素的三个层面进行比较。 言——语言层。文字相当于绘画艺术中的线条、色彩,音乐艺术中的声音、旋律,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媒介、材料。文字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也是读者接受作品的中介——桥梁和通道,它以文字为载体,文字具有形、音和义。播音是以文字稿件为依据进行的有声语言创作,可见播音与文学在语言层面上存在着既有区别又相同的特质。 象——形象层。文学最根本的特点是以感性的形象形态传情达意、表现人生。语言作为单纯的符号是抽象的,但它所代表所象征所描绘的东西是生动的、形象的。正如古人所说,“言者,明象者也”。因为语言具有惊人的创造形象的功能,它可以将世上一切有形的无形的东西化为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以有声语言作为存在方式的播音,在形象表现方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听众(观众)通过播音员绘声绘色的传送,入于耳、达于脑、感于心,双方一道完成语音交互的三个环节“发音——传递——感知”。而听众能够依据播音作品音节、语气等传达出的字词含义、情感信息,乃至更复杂、更微妙的生命意味,在心理屏幕上,感知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生命世界、情感世界。 意——意蕴层。古人说:“夫象音,出意者出”,“故可寻象以观意”。此话道出了“象”与“意”的关系,也指出了创造“象”不是艺术的目的,目的在于通过“象”隐喻、象征、暗示、升华一定的“意”。“意”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理解和认识。“意”在艺术作品中是隐形的,它渗透、蕴涵、消融于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因此必须靠感悟、靠分析、靠抽象才能把握。播音作品中的“意”就是主题(中心思想),是稿件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或作者通过具体人物、事件所反映出来的看法、态度、主张等。 蕴涵丰富的审美韵味——播音与艺术 播音一产生,就与艺术存在着天然的姻缘。播音语言是一种艺术创作,播音既具有艺术的一般性,即用具体的、感性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世界,又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种类的自己的特点。 根据塑造形象的方式和使用材料的不同,艺术可分为语言艺术、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等。播音属于语言艺术,它是用有声语言间接地表现形象观念。 以播音的音乐因素为切入角度看播音与艺术的关系。汉语是最富有音乐美的语种。汉语的音乐美产生于汉字的单音节性以及固定的声调,特定的语言音节组合能表达出特有的神韵、意味。而节奏更是常见的播音手段。节奏是有声语言运动的一种形式,它是播音员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所造成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音韵和节奏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好听,给听众一种生理及心理上的愉悦感;二是帮助传情达意,增强播音的艺术表现效果。 播音与音乐在结构上的相互关系,更有助于播音员培养听觉上的整体结构感。音乐与播音同属听觉艺术,两者的整体结构都是受众“听”出来的,其特点是有声而无形、无观而有感。 用心灵拥抱对象——播音与心理学 “春天,大地从寒冬里苏醒复活出来,遍野是望不到边的绿海,衬托着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种种野花卉,一阵潮润的微风吹来,那浓郁的花粉青草气息,直向人们心里钻……” 这是一个较完整的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播音工作是一项播音员和听众共同完成的心理活动。其特点如下: 前期心理活动。播音员准备分析理解稿件必须进行几个步骤:1.划分层次;2.概括主题;3.联系背景;4.明确目的;5.分清主次;6.把握基调。 以上六个步骤哪一个离开感知、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能完成呢? 同步心理活动。播音员经过分析、理解,将稿件生动地传达给听众,在播出过程中,稿件中的事、情、理在头脑中活动起来,他的思想情感与听众同步振动。 反馈心理活动。一个有责任心的播音员往往在完成一件作品后,不是束之高阁弃之不问,而是主动查询播出效果,收集社会反馈信息,对播出的节目重新观摩评价,以便及时调整偏差、积累经验。 心理分析对播音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揣摩透作者创作意图,全面把握作品。每一篇稿件都有一定的目的。播音员要对稿件深入理解、具体感受,还要尽量了解作者、背景、采制过程等,做到在心理上与作者的思想情感水乳交融。2.情景再现。这是播音的重要内容技巧之一,也是一种联想,想象心理活动,在理解感受稿件时,要积极主动地展开心理活动,播音员似乎正置身稿件的人、事、景物之中,看着、听着、感觉着、感动着,这时,文字背后的客观世界活生生地涌现出来,可以触摸到、感受到。3.内在语。就是稿件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就是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4.研究群众(观众)心理,做到知己知彼,增强播音效果。 学会心理分析、心理暗示、语气渗透,就能使内在语达到熟能生巧、运用自如的程度。 一石激起千层浪——播音与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以往的艺术理论中,所强调和重视的大都只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以及作品本身的价值,而把接受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但“接受理论”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作者、作品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受众对作品的欣赏、重视理解和接受的重要意义。因此要重视、尊重听众(观众)。在作者、播音、听众的三角关系中,后者不是被动因素、不是单纯地作出反应的环节,他本身便是一种创造的力量。“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欢迎不欢迎”才是检验播音的最好标准。有些播音员片面认为,“听众懂得什么,我是专业的!”殊不知,广大群众心中那所谓的“非专业”的最朴素最真诚最实在的审美标准,才是真正的试金石,任何虚报、矫饰、造作、轻浮都会被这块试金石碰得七零八落。我们要学会尊重听众。 第一,受众在接受之前,已有自己特定的“期待意向”,决定了他对作品的基本态度与评价。在不同的时空和环境,其“期待意向”存在变化和差异性。 第二,每个听众对播音作品意义有着独特的理解与阐释,不同听众的鉴赏趣味或听众的水平,造成个性差异。 第三,欣赏播音又是听众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听众对新作品创造性的想象与认识参与改变其原有的“期待意向”,这就是舆论导向发挥了作用。 第四,从发展的角度看,播音员艺术生命的长短,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决于听众(观众)的接受。有些播音员昙花一现,很快被淘汰、被遗忘了,其原因在于听众(观众)的需要。 第五,一部优秀播音作品的意义与价值本身,不只是作者所赋予的,或作品本身所囊括的,还包括听众所增补、丰富、流传的。越是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越是有生命活力。 “要想送给听众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本文从文学性、艺术性、心理性等不同角度对播音艺术“横看”、“侧看”,从中感受到不少新意和深意,播音员“功夫在声外”。要想使播音水平达到新高度,既要能“走进庐山”,又要能“跳出庐山”,只有这样才能渐入“识得庐山真面目”的佳境。 (作者单位:漯河有线台) 编校:董方晓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