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心理类访谈节目的形态特征

电视心理类访谈节目并非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谈话节目的继承和发展。节目仍以演播室为固定谈话场所,由主持人协调双方或多方交流,每一期围绕一个话题,由嘉宾参与共同完成传播活动,具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的双重属性。通常谈话节目对某一话题不限定其谈话角度,往往从多个角度出发,剖析各个侧面,完成对某一问题较全面的认识,如从社会学角度、文化学角度、经济学角度、法律角度等,各抒己见,全方位认识问题。心理类访谈节目锁定心理学角度,针对当事人的问题,分析其心理过程和人格特点,达到理性认识问题和世界的目的。此类节目最突出、最显著的特点是从“心理学”这一特定角度来探讨话题,体现了针对性、深度以及充分的人文关怀精神。心理学专家是节目必不可少的元素,专家对问题解读的方式、方法也是受众关注的焦点;讨论的话题与传统谈话节目也有所差别,除了关注社会特定时间出现的焦点问题、热点社会现象外,话题多集中在个人、家庭中出现的矛盾状况,如个人焦虑、夫妻关系、子女教育、人际关系问题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栏目有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湖南卫视的《8090》、东方卫视的《幸福魔方》等。  透过表层现象深入心理世界  故事是节目的背景。讲故事是电视叙事的重要方式之一,被电视人乐此不疲地运用于各类节目,以至于形成一股风潮。通过运用渲染氛围、设置悬念、突出矛盾等手法精心编排的故事,避免了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常规顺序的平铺直叙,情节跌宕起伏,吸引受众的眼球,牵动受众的情感。这种手法赋予故事最大的张力和感染力。在社教类节目中,扣人心弦的悬念、一波三折的情节和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是突出节目情感性,引起情感共鸣的有效途径。  电视心理类访谈节目也在讲故事,故事是展开访谈的背景,访谈过程是对故事的补充和注释,也是对故事的深化。此类节目通常以电视短片讲述或当事人口述所陷入的不得不解决的矛盾事件,突出事件给主人公的心理造成的重大影响。造成影响的原因就是故事最大的悬念,带着这个疑问,顺理成章地进入访谈阶段。纯粹的故事性叙述只占节目时长很小的比例,故事是引子,是展开访谈的背景,为节目的目的服务。主持人和专家向倾诉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对故事的深入发掘,倾诉者的回答则是对悬念的解释,是对故事的补充。访谈过程不仅仅是完善故事的过程,也是建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充分了解事件的前提下,专家抓住倾诉者所面对问题的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提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倾诉者摆脱困境。穿越故事所展现的现象,把握问题的实质并着力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对故事的深化。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解读故事。电视心理类访谈节目从心理学角度讲述并引导受众深入探究。一个故事,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得到不同的启示。同样,针对一场谈话从不同的角度去讨论,其走向是不同的,讨论的效果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角度决定看问题的视域、重点以及结论;角度限定了看问题的广度,但是也提供了深入问题的机会;角度的选择反映了媒体人把握问题的能力,甚至决定了一个节目的生存空间。  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认识世界,包括认识自我。而心理世界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奇妙的。如《心理访谈》的出发点是针对当前一部分人的心理困境,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不能采用漫谈、普遍适用的说教或是单纯地给予同情和安慰的方式去谈,要体现出访谈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倾诉者所陷入的矛盾事件和矛盾心理,探寻其心理过程,分析其人格特点,就是一个人性化、个人化和有特殊内涵的访谈过程,如重视主人公行为背后的动机、目的以及心理感受,了解他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创伤性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心理学专家和倾诉者一起进行了一次心灵旅途,共同解读目前所遭遇到的心理困境的深层原因。从个体心理角度出发,鼓励和引导倾诉者改变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的自我调适方法,才能最终达到改变行为、促进健康水平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效果。另外,故事的悬念从心理学的角度得以解答,满足了好奇心,也为受众打开了一个新的认识世界的窗口,引领受众走上认识自我的科学之路。  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的必要性。个案研究实质上是通过对某个(或某些)案例的研究来达到对某一类现象的认识,而不是达到对总体的认识。个案不是统计样本,所以它并不一定需要具有代表性。个案研究得出的结论只适合于某一类现象,至于究竟适合于哪类现象和个案,要由读者自己来判定。典型性是个案所必须具有的属性,是个案是否体现了某一类别的现象的重要特征。任何个案都具有共性和个性,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如果一个个案能较好地体现某种共性,那么对于这个共性来说,这个个案就具有了典型性。因此,个案研究即是通过个性研究来寻moxC0BmzPbTDvyy4l9cuHDDXUH2hrvHn7lStUAI2QLk=找共性,又是通过个性研究来揭示个案的独特性。个案因而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双重属性。  《幸福魔方》每一期都针对一个个案进行讨论,由当事人、主持人与心理学专家、网友等共同构成谈话主体。个案分析是具体的,针对性强,而且心理问题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个体差异性。如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不同的人由于家庭环境、个人成长经历、性格不同,对待某些问题的态度、方式以及问题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对于同一类问题,如子女教育问题、婚姻问题、职场问题等,虽然很多人都存在困惑,但是每个人所面对的具体环境又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需要解决的核心矛盾具有特殊性。另外,媒体体现议程设置功能,引导受众关注心理方面某些突出问题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何种形式把内容呈现给受众。个案中有具体的人、事件、因果联系以及内在复杂的矛盾,是节目编排的天然脚本,具有潜在的可看性。个案分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和可把握性强,为达到预期传播效果提供有力的保证。再者,受众是感性的、有独特收视心理的一个群体。电视视听结合的特点更多地诉诸人的感性,个案分析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情感体验的空间,受众往往从个人情感角度出发去体会、理解、审视、判断。置身于场景性和情节性的故事叙述中,受众通过对故事的理解体悟到人生与社会的气象万千,从中获得启发。个案分析为受众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实例。  个案分析的意义。媒体使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在传播过程中使受众获得信息和满足。案例给受众提供一个置身其中的具体环境,接收到具体的信息,如目前社会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问题,造成心理困境的具体原因,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等。节目中常常使用一些心理测试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受众来说具有普遍适用性,如通过模拟对象宣泄郁积于心的愤懑等。在具体的分析解释过程中,受众跟随分析别人,潜意识中也在分析对照自己,达到由观照他人进而观照自己的目的。正是由于受众的参与使个案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在这一过程中接触到专业术语,如人格、创伤心理,了解了分析心理问题的大致过程,增强了用科学方法调控心理的信心,揭开了心理分析的神秘面纱。另外,个案分析以其独特的故事性魅力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个案问题必定会触碰个人的隐私,而对于隐私的窥视是人的天性。人们希望对他人做进一步了解,尤其是存在矛盾性的个体更吸引他人的好奇心。个案分析这种方法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通过大众传媒这一正常渠道合理地实现了他们潜在的窥视欲。  电视心理类访谈节目普遍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进行探讨,把个案分析的形式特点与解决心理问题的内容实质结合起来,实现从解读个人心理问题到普及心理学常识的传播效果,最大限度地体现个案分析这种形式的价值和意义。    搭建一个试图解决问题的宣泄平台  搭建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社会转型期凸显的各种矛盾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众的心理状况,如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极端等情况,所造成的心理困境甚至影响一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人际间的交流和倾诉是疏导内心郁结和缓解压力与矛盾的有效方式之一。而大众传媒利用自身优势为受众营造了一个专门用于个人情感宣泄的平台。  电视心理类访谈节目由主持人、倾诉者、专家在演播室里组成了一个人际交流场,通过媒介把它置于大众传播的平台之上。节目常常通过电视短片叙述和倾诉者个人表达,专家、主持人参与意见共同完成整个宣泄过程。其中,电视短片用镜头语言和解说还原倾诉者所处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下的情感状态;倾诉者主动或在专家、主持人真切、关怀的询问下敞开心扉讲述矛盾事件的来龙去脉,交谈中掩饰不住激动的情绪、矛盾焦虑的心态、真实的泪水以及希望厘清困惑的期待,这是宣泄的重要过程,正是通过这样的诉说,给不良情绪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通过诉说,抛出矛盾,展示内心,为解决问题提供契机;专家、主持人的询问帮助倾诉者完成宣泄,倾诉者并非每个人都善于表达情感,对于某些不善言谈、惧怕演播室环境的倾诉者来说,他们需要一个询问者帮助他们被动地完成宣泄。另外,主持人、专家的意见参与,使他们之间的交流形成互动,恰如其分地引导宣泄的整个过程。  搭建一个试图解决问题的平台。在大众媒介所营造的交流平台上倾诉与私下人际交流相比,隐私性和安全性都无从保证。但是它之所以吸引倾诉者的重要原因在于这是一个试图解决问题的宣泄平台。  对于倾诉者来说,倾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个平台最大的优势是拥有专家资源。私下人际间的倾诉的确能起到暂时性缓解情绪的作用,但因为心理因素的深入性和心理问题的复杂性,除非去看心理医生,否则这种倾诉并不能对矛盾的解决有实质性的帮助。大众媒介所营造的宣泄平台虽然与心理咨询有实质的区别,但是拥有专家资源是二者的共同之处。对于那些不了解专业心理咨询或不能负担心理咨询费用的倾诉者来说,选择这样一个媒介宣泄平台成为必然。  每一个心理问题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因果联系,心理学专家从专业角度出发,通过询问、心理测试等手段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采用层层剥笋的分析方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启发倾诉者独立思考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新的、积极的思维方式,最终使他们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对于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专家也给出普遍适用的解决问题的原则和建议。在这样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之上,通过专家科学的引导,倾诉者们对那些困惑自己已久、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感到豁然开朗或是有所疏导。但由于节目时长的限制,专家不可能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都一一解决,只能选择主要矛盾,采用解决焦点心理问题的方式,尽可能在一次或两次节目中阐明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这种解决问题的效果是有限的,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通过倾诉者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专家提出的建议以及不断进行自我心理调整。  大众媒介搭建宣泄平台,不仅有不同程度地解决心理问题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反映社会环境和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媒体具有社会“监测者”和“瞭望者”的功能,栏目所选择的个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个了解当下精神世界与心理状态的窗口。大众媒介为心理弱势群体搭建了一个相对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交流、沟通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减轻了压力,消除了烦恼,调整了情绪,增强了人的归属感。栏目通过调整自我矛盾和人际间的矛盾,帮助了弱势群体,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电视心理类访谈节目正是通过“透过表层现象深入心理世界”、“个案分析”、“搭建一个试图解决问题的宣泄平台”这三方面的形态特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访谈节目。同时,这三方面的形态特征也是受众接受并喜爱此类节目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春玲:《心理的故事化表达——〈心理访谈〉之我见》,《中国电视》,2006(3)。  3.周伟业:《社会转型时期公众心理问题的媒介疏导》,《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1)。  (作者为许昌学院教师)  编校:董方晓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