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穆青新闻语言的个性特色

穆青的作品,充满高昂、激越的时代主旋律,洋溢着革命的激情,给人以奋进的力量,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魅力。穆青作品之所以成为新闻写作的典范,不仅因为他深刻的思想性,更在于他高超的艺术性。不辱使命的强烈责任感,扎实的文学功底,几十年笔耕不辍的创新追求,形成了他朴实自然、苍劲厚重、气象浓郁、沉雄苍凉的独特风格。  看似平常的奇崛精警  穆青是一个记者,也是一位语言大师,看似平常而又奇崛精警是他语言最突出的特点。他植根人民,深入基层,文风朴实,语言通俗,生动感人。穆青作品中的引语,有的是生动的比喻,如“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光棍村”、“冒失队长”等;有的是形象的民谚和顺口溜,如在实行大包干前集体经济的财务被群众说成是“糊涂病,糊涂神,糊涂糨糊一大盆”;这些充满农村生活气息的语言如果不经记者深入现场采访,是写不出来的。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许多语言令人过目不忘,成为名言警句,如“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等话,朴实无华而富有哲理,折射出主人公思想的光辉。  穆青具有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他的叙述语言,以一当十,概括力极强。如《抢财神》中对“财神”刘凤理着墨不多,仅用“他到哪个队哪个队的棉花就增产,而且一倍两倍地往上翻,社员很快就富起来”这样一句话就把一个“活财神”身上的价值点了出来。文章在对农民们如何争抢“财神”的叙述上,则重点着墨,写得生动有趣。穆青把农民抢“财神”、抢“财神婆”、抢“财神”的铺盖、抢“财神徒弟”等行为和情节描写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让读者在这些生动的叙述描写中体味到农民的淳朴形象和对科技人才的渴求。  用多种手段表现人物  为避免冗长沉闷的叙述,穆青善于把描写和叙述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篇有这样一段文字:“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在人物出场之前作这样的叙述和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写出了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特定历史背景。通过细节描摹,刻画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也是穆青常用的表现方法。凡是读过写焦裕禄长篇通讯的人,都不会忘怀焦裕禄的那把椅子,以及他在一个大雪封门的夜晚去看望两位孤苦无靠的老人等细节。正是这些感人肺腑的细节,使焦裕禄的形象得以在神州大地屹立。  穆青提倡用散文手法写新闻,他的不少作品情景交融,语言充满诗情画意。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从此,树影斑驳的村道上,人们每天都看见吴吉昌弯着残废的手,拖着打伤的腿,艰难地跪在地上打扫。人们记得,这街道两旁的白杨树,还是几年前吴吉昌领回来的奖品……如今,这些白杨树已经有碗口粗了,可是,为全村赢得这些荣誉的人,却受到这样的折磨。白杨树迎风呼号,那是为老汉呜咽,还是为这不平而愤怒?!”作者把描写、叙述、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有悲愤的诗情,又有苍凉的画意,扣人心弦,发人深省。再看《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是如何描写主人公潘从正的:“为了绿化荒沙,二十年来老人抛家离舍,从住地窨子起,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风沙,吓他不跑;断粮,逼他不走;有病,他不肯离开;老了,他不享清福,这不由得使我联想起在风口织网的蜘蛛,狂风把网撕破了,它们仍然继续织下去;一次,再次,三次,生命不息,吐丝不止……”这段文字,给人以情趣之美和读后的愉悦,令许多读者赞叹不已。  人物语言个性化  自然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社会生活中没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由于人的身份、地位、教养等方面的不同,就形成了人的不同个性特征。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指新闻作品中所报道人物的语言,包括对话、独白等是人物思想、感情、气质、性格的具体表现。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不能千人一腔,也不能人为编造。穆青下工夫锤炼语言,在人物个性化方面,表现十分突出。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段话反映出焦裕禄一心想把沙丘治好的理想愿望,符合他坚强的性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符合焦裕禄这位灾区县委书记的身份,符合他即将离开人世时的特定心情。在《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吴吉昌反复考虑了很久,决定离家出走。他对老伴说:“这里不让搞,就到外地去,走到哪里就在哪里革命,沟死沟埋,路死插牌,哪里的黄土不埋人呢?”这段平实朴素的语言,铸成冷寂的画面,产生出巨大的张力,体现了吴吉昌作为一个农民科学家的性格特征,也体现了他哪怕是死,也要搞实验、搞科研的科学痴迷精神和献身精神,这段农村化、通俗化的语言,出自吴吉昌这位农民科学家之口,非常贴切自然,如果那些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说出这样的话,就显得不可思议。再如《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老汉暴跳如雷,推了老伴一拳大声嚷嚷:“你懂什么?他毁,俺栽,他再毁,俺再栽,俺要做给大伙儿看,到底谁正确。”短短一句话,就活画出潘从正的“老坚决”个性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穆青正是运用他那独具特色的个性语言,塑造出一个个形象美与立体美的时代英模,读穆青的新闻作品,确实给人以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在穆青诞辰90周年的日子里,为表达对新闻前辈的纪念,拜读他那一篇篇穿越历史时空的新闻名作,沉浸在他那激情洋溢、大气磅礴的新闻语境里,更油然产生许多敬意和感动。  (作者单位:周口日报社)  编校:施 宇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