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木兰文化产业的构想

摘要:花木兰作为商丘历史名人之一,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建战功,在外保家卫国,回家孝敬高堂,其忠孝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成为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丘如何把木兰精神发扬光大,把它打造成商丘文化产业,提升其知名度,增加其影响力,文章做了大胆构想。  关键词:文化产业 花木兰 构想    商丘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它有悠久的历史,光辉灿烂的文化,丰富多彩的奇闻趣事,如巾帼英雄花木兰、风流才子侯方域、流传千古的刘邦斩蛇起义、人类祖先燧人氏钻木取火等,这些民间故事包罗万象,不胜枚举,深受人民的喜爱。文化底蕴这么丰厚的商丘,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也很大,要把这个资源好好地挖掘出来,充分利用,把资源优势变成一种经济优势, 商丘的文化产业也会迎来新的辉煌。  什么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的活动的集合。它包括以国家社会经济及文化为主题的广播、电影、电视、图书、杂志、音像等在内的印刷、生产制作、广告及发行、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书店、文具用品等在内的服务,以后又在其中增加了信息网络、多媒体等内容。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动力,以内容为核心,其发展以精神成果和智力投入为主,环境污染小,能源消耗低,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低碳产业。在其生产领域,适合各式人群的加入,如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到掌握高新技术装备的企业集团,也可以是个体工作室或家庭式的生产作坊,他们各尽所能,人尽其才。在其经济价值上,文化产品一旦受到认可,就会有较高的经济回报,具有一次投入多次转化的优点。商丘作为一个古老的城市,其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情况如何呢?  商丘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2005年以来,商丘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内陆发展文化产业的路子,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如文化产业发展与弘扬优秀文化、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有机结合,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与地方特色文化和优势文化资源的挖掘、拯救、接续、壮大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有商丘文化产业特点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激发了文化产业活力,扩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了文化产业发展实力。但是当前商丘文化艺术产业也存在诸多问题,束缚了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壮大,问题表现为:  第一,文化艺术资源丰富但是文化艺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艺术企业素质较低,文化产品质量档次亟待提升。  第二,文化艺术产品定位不准确、产品营销模式单一、文化艺术市场粗放、流通渠道不畅、应变能力差。  第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濒危境地,保护发展利用机制不完善,亟待保护开发利用,亟待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利用。  第四,商丘文化艺术特别是具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目前还处于数量多、规模小、分散经营的状态,亟须建立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机制,以此形成具有商丘特色的文化艺术产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针对以上问题,要想发展商丘文化产业,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文化产业战略和策略,把握好自己的定位。我们要吸取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四大成功经验,即核心是创意,要害是组织,目标是市场,关键是执行。  打造木兰文化产业的构想  商丘文化艺术产业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境地,亟待开发利用,使其为本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服务。  商丘连续四年举办了木兰文化节,有效驱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唐代商丘就建有木兰庙,现为木兰祠,存有记载木兰身世的纪念碑,并有当年木兰辞世的陵墓;《中国名胜词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列入词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对商丘虞城进行了考察验收,于2007年5月22日同意命名虞城为“中国木兰故乡”,并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人民政府还把“木兰传说”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木兰祠定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史料证明木兰的故里是商丘虞城,因此,笔者认为可从木兰入手,把木兰打造成商丘的文化产业。  打造木兰文化审美取向。商丘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受到旧有体制的制约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艺术产品的经济效益和艺术品位难以兼顾,文化生产单位时常陷入困境,经常出现难以两全的尴尬局面。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战略眼光,革新观念,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有效解放艺术生产力,激活艺术市场。这种观念的转变具体到艺术生产领域集中体现为四个转变:变作品为产品,变剧目为项目,变被动为主动,变政绩为业绩。如对于有关花木兰的戏曲作品,为了让作品具有美感,在设计时注入时尚元素,从演员造型、舞台设计以及服装设计等,营造令人赏心悦目的视觉空间和时尚典雅的艺术氛围。为了让演员形神兼备,剧团应在唱腔、表演方面严格训练,同时,还要请相关领域专家,开设多门辅助课程,如古典文学赏析、历史文化研读,帮演员了解历史背景,对作品更好地把握,对角色体会更深。另外,剧团要广纳贤士,提供良好空间,调动演员积极性,打破传统用人机制,大力扶持年轻有为的演员,注重老中青协调发展,发挥传帮带作用。使传统作品在新的时代寻找到新的土壤,使之焕发生机,努力打造出符合当代审美取向的新版《花木兰》。  加速木兰文化国际化。实现木兰文化国际化,要请大师级人物,演出目标定在国际市场,要求具备国际演出水准,从导演舞美及灯光设计等,以现代化思维、现代方式和科技展现古代文化的精神内涵。如歌剧《木兰诗篇》以交响乐为主体,吸纳和融汇了歌剧、音乐剧、戏剧、清唱剧、情景剧、舞蹈等适合情景表演的元素,通过独唱、合唱、多声部轮唱、交响乐等多元艺术形态,叙述故事,安排情节。《木兰诗篇》以现代视角和思维去观照这样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故事,充分展现战争与和平的主题,表现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呼唤阳光,呼唤爱情,从而使古老传统的题材放射出时代的光彩。这些举措加速了商丘文化产业的时尚主流国际化及其知名度。  扩大木兰文化内涵。扩大木兰文化内涵,组建多支木兰盘鼓、木兰扇、木兰剑表演队,推广木兰文化,开发木兰牌系列产品。如全国闻名的“木兰民兵班”,该班长期担负着贯穿本乡境内陇海铁路的守护任务,取得了突出成绩,被济南铁路局授予“铁姑娘民兵班”光荣称号。木兰精神在此更是大放异彩,展现出了巨大的文化生产力,加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以上这些,通过宣传历史文化品牌,扩大了商丘的知名度,增强了海内外商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海内外商人纷纷前来商丘寻根拜祖,投资兴业,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加快了商丘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挖掘木兰文化底蕴。木兰的精神美、行为美,木兰的名字也是充满着诱人的魅力的。改革开放以来,在虞城大地上出现了“木兰热”,则更多地表现在“木兰”的名字上——以木兰的名字而命名的宾馆、公司、集团、厂矿、学校、舞厅、服饰等,更是层出不穷。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宾馆、公司还是工厂和舞厅,凡是打出“木兰”牌子的,效益都格外好。木兰纺织品公司从建成到现在,只有十多年的光景。筹建初期,生产规模只有5000锭,现在已扩建到了1.5万锭的生产规模了。如今,年产值早已过亿元,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健和他的企业早已成为虞城的一大块“金砖”,成为虞城的“宝贝疙瘩”。当笔者问及王健奥妙在哪里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纱好,绝对货真价实。但花木兰的名字响,全世界人民都喜欢这位巾帼英雄,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个因素!”  探索木兰文化产业。在发展木兰文化产业方面,商丘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企业运作,努力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与发展旅游事业相结合,提出“转变观念,创新机制,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创建具有木兰故里特色的时代风貌的新文化”,如利用木兰文化资源,带动了文化方向上的产业发展,将花木兰以电影、电视、动画片,漫画及图书等形式,扩大木兰影响力,以木兰工艺品为基础,或与商丘旅游业相结合,或者借鉴《喜羊羊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的发展链条,即在动画片电视剧《花木兰》热播后,接踵而来的就是企业生产出玩具和文化用品,以各式各样的木兰形象推向市场,力争形成具有较大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销售基地,让更多人了解商丘,提高其影响力。  木兰文化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更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通过多种举措,使文化品牌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商丘虞城这个农业大县开始有了脱胎换骨的大变化、大发展,真正做到让经济伴着文化发展实现腾飞。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打造木兰文化产业,通过商业化包装、市场化运作,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商丘特色、具有中华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使其符合国际审美需求和欣赏习惯,使中国文化产品顺利持续进入国际市场,让境外认同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尊重中国的和平发展,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为河南省政府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为“商丘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问题研究”,项目编号:B556)  参考文献:   1.尚起兴、尚骥:《商丘史话》,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73页。  2.单文等:《1699桃花扇》,江苏省文化厅,2006年版,第 65~66页。  3.虞城县商务局:《木兰文化与文化产业》,2005-12-19。  4.赵安民:《打造商丘特色文化产业集群的思考》,《人民论坛》,2007。  5.欧阳坚:《开启文化产业发展新纪元》,《文化月刊》,2010(1~2合刊)。  6.http://www.sina.com.cn,2007年12月1日7:46,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编校:施宇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