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各种矛盾凸现出来,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形势错综复杂且变化很快。处在急剧社会变动中的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充满了不可知因素、不确定因素,不安全感、不适应感、危机感增加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新闻信息意识和需求增强了,都希望能够从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中,及时了解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监测周围环境的变化,以便使自己找到在社会上的恰当位置,明确自己的方向,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公共事物,构建好新型的社会关系,维护好自己的权利和利益,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媒介只有做主动的信息服务者,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也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赢得更多的受众的信任和支持,扩大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大众媒介要做主动的信息服务者,可以通过以下路经实现: 变“结论式”报道为“进程式”报道,提高新闻信息的时效性、时新性。以前,一些媒介在对一些事物、事件,特别是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事件报道时,总是等到有了结果,有了定论才去报道。结果,在一段时间里,公众由于得不到对称的信息,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而小道消息、马路传闻却纷纷扬扬,不绝于耳,弄得心中一片茫然,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态度,用什么措施去应对,造成了思想混乱,甚至相信了错误舆论,走偏了方向。等到事物、事件有了结论,媒介发出报道时,一些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已经造成,新闻成了“马后炮”、“雨后伞”,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服务功能。面对社会上出现的有新闻价值的事物和事件,媒介应主动担当,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发出声音,表明立场,以正视听。随着事物、事件的发展变化进程,及时发布每个“进行时”的信息。这样,就能够使公众了解事物、事件的真象、性质、形势的走向和政府的对策,用信息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指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变一般性、动态性的报道为分析性、解释性报道。媒介在对一些事物进行报道时,尤其是在对诸如党和政府出台的新政策、新任务、新举措,社会上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等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影响面广,公众关心的事物进行新闻报道时,决不能停留在何时何地发生了何种事情、何人所为的传统报道模式上,而要在广泛调查研究、对事物分析比较、探求事物的内涵实质,对事物高看一眼、深看一层、先看一步的基础上,运用解释性报道的方法,阐述清楚事物发生的背景、原因、结果、意义和影响,阐述清楚与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阐述清楚可能出现的带倾向性的问题及防止办法,预测事物的发展走向。这样的深度报道信息含量大,才能服务性强。 变宣传式、说教式、灌输式的单向信息传播为互动式的双向信息传播。媒介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积极主动地发表人民群众对公共事物的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让群众在媒介上参与一些带普遍问题的讨论和议论,沟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用信息通达民意。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负责任的回答,解除群众的疑虑和困难,促进社会和谐。 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报道民生新闻放在重要位置。在我国当前出现的诸多新矛盾中,民生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政府关切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热点、百姓关心的焦点。媒介要转变政府情结、长官意志、衙门路线、只看重GDP增长的新闻报道思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民生的立场和民生的角度,及时报道群众在教育、医疗、劳动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社会治安、食品和药品质量监管、防灾减灾及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的呼声和诉求,报道党和政府对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制定的政策和措施,介绍民生建设的好经验、好措施、好典型,大力报道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提高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发生在百姓身边的新闻故事,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要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基础。媒介只有报实情、讲真话、传播真实的信息,人们才能从获得的新闻信息中作出正确的判断,作出理性的应对,维护好正常的社会秩序。如果传播的是不真实的虚假新闻,公众受了蒙蔽和欺骗,信以为真,那就会受到误导,搅乱思想,迷失方向,蒙受损害,甚至会产生极大的社会负面效应。在当今媒介众多、新兴媒介不断出现、新闻竞争空前激烈、虚假新闻容易出现的情况下,各个媒介要严格自律,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在切实做到自己不传播失实报道、虚假和有害新闻的同时,也要进行新闻信息传播监督,对其他媒介出现的虚假新闻报道,要及时揭露,予以校正和纠错,用真实的信息为公众服务。 在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的今天,哪个媒介能够主动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他就能够得到公众的欢迎、信任和支持,就能够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后劲。为此,媒介的新闻工作者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悉心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 群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服务,就供给什么样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对接,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适用性和实用性。新闻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和政策学习,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取得捕捉、鉴别、传播重要新闻信息的主动权。要刻苦钻研新闻业务,与时俱进地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根据公众的不同需求、兴趣、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用通俗的语言和大众化的形式传播信息,使公众能够看得懂、用得上、用得好,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度和信息服务质量。媒介当好主动的信息服务者,就能够取信于大众,立足于社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油藏经营管理五区)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