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非黄金时段”新闻节目的理念

摘要: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往往一味地模仿央视的模式,还未找到自己的发展思路,所以“非黄金时段”早、午间新闻的收视率不甚理想,现状堪忧。如何使得地方台早、午间新闻节目找到自己的发展思路、提高收视率,是摆在众多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借鉴西方和央视的经验,早、午间新闻要想摆脱现状,必须做出创新。  关键词:“非黄金时段” 地方台电视新闻 创新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电视新闻不仅在播出内容上进行了改革,同时在新闻节目播出的时间编排上也进行了探索。1984年1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办了《午间新闻》;1985年3月开办《晚间新闻》;1986年开办《早间新闻》。①这些不同时段的新闻节目,大大丰富了新闻市场,成为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但是,关注国内当下的各家电视台,尤其是地方电视台,不难发现其晚间新闻节目基本已经成熟,晚间成为新闻播出的“黄金时段”;而早间和午间“非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绝大多数还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收视率不甚理想。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包括《朝闻天下》、《新闻30分》在内的新闻节目纷纷进行改头换面。人们注意到,除了黄金时段的《新闻联播》之外,非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几乎也都有了变化。并且在这一番动作之后,这些节目的收视率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就给地方电视台非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做出了榜样、指明了方向:早、午间新闻要想提高收视率,必须创新。  地方台非黄金时段电视新闻节目现状  我国的早间新闻是从1993年央视的《东方时空》节目创立之后开始风靡全国各大电视台的。但是综观我国地方台早间新闻节目,大部分还停留在联播型的路子上,如江西卫视《新闻早报》、云南卫视《早间新闻》、河北卫视《今晨播报》等,完全是早间版的《新闻联播》;有的是沿袭了央视《东方时空》杂志模式,如陕西卫视《早间特快》、湖北卫视《新闻早班车》、四川卫视《早间时空》等,板块虽多,但大多是昨日新闻回顾加上一些生活服务资讯。②所以现在大多数地方台的早间新闻,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缺乏创新,自然也没有活力。  自从央视《新闻30分》打开了午间新闻的市场后,各地方台才从中找到了午间新闻栏目的思路,纷纷争相效仿,建立了自己的午间新闻节目。但是,很多地方媒体到现在甚至都没有独立的午间新闻,重复早新闻或者前一天的晚新闻成了填补午新闻空缺的权宜之计。而如今在晚间时段、早间时段相继得到开发之后,午间新闻节目的制作才逐渐受到各地方电视台的重视。总的来说,地方台早、午间新闻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内容上:时效性差。目前地方台早、午间新闻节目的一个普遍弱点便是不够“快”。当天发生的新闻在所有新闻中所占的比率过小,有时竟拿昨天甚至是几天前的新闻来“充数”。非黄金时段的新闻题材本来就应该锁定在当天凌晨到中午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若是脱离了这个范围,夹杂在各种晚间新闻之间将备受打击。时间一长,必将丧失自己的观众群体,从而失去存在的价值。  形式上:一味地模仿。央视的新闻模式已在人们的心中牢牢地烙下了印记,很多地方新闻在制作之初总要走“大”、“全”、“泛”的老路。其实,若地方观众想要接收的是国内外大事,几乎毫无疑问地都会选择权威性更大的中央电视台。所以,一味地模仿并不是地方早、午间新闻节目的根本出路。  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要做出色的新闻,好的制作团队、精良的设备、栏目的策划包装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这些都建立在资金充足的基础上。但地方台早、午间新闻往往都陷入了一个“资金短缺—效果差—资金更缺”的怪圈。  西方国家非黄金时段电视新闻节目的经验  早间新闻节目的鼻祖,毫无疑问是美国。1952年,美国NBC首家推出了第一个杂志型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今天》(Today),该节目强调新闻敏感性,形式较为轻松活泼。两年后(1954年),CBS也推出了早间新闻节目《早晨》(Morning),以报道严肃新闻为主。1975年,ABC推出新闻与娱乐相混合的《早安,美国》(Good Morning America),美国三大电视网早间新闻节目的竞争也就此拉开帷幕。③事实上,西方电视媒体一直在探索早间新闻节目的定位,如节目内容是以新闻报道为主,还是以服务性和娱乐性较强的“软”性新闻信息为主,节目如何吸引观众,用什么样的主持人、以什么风格主持才能激活早间新闻节目等。这些无疑都给中国地方台新闻节目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在西方,早间节目和晚间节目的制作都有相当长的历史,所以对我国媒体也起到了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生活习惯的不同,西方媒体对午间新闻的关注和现成经验却很少,这也造成了我国在午间新闻这块领地上先天性的经验不足。  地方台非黄金时段新闻节目的出路  其实撇开一些硬件条件不谈,地方台是可以借鉴西方和央视电视新闻节目的一些经验的。但是,地方台在借鉴的同时要结合自己的优、劣势,发挥自身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  走专业化、个性化之路。麦奎尔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媒介变革对受众造成的影响。一方面,由于集中和垄断的形成,再加上利用相同内容开发不同市场的结果,使得媒介产业在某些层面扩展了受众的数量。另一方面,由于媒介渠道多样化和专门化,实际受众正处于分化之中,组成人数较少并且更为同质化的受众越来越多。④其实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转化的。现有的央视《第一时间》、《朝闻天下》等早间新闻节目,《新闻30分》、《全球资讯榜》等午间新闻节目以其权威性、时效性和丰富性吸引了众多观众。在这个时候,地方台如果一味地模仿央视,无疑是和央视共同瓜分一块大蛋糕,虽然此类节目整体的受众可能增加,但是实际上使得受众产生了分化,而地方台又不具备央视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持,最后惨败的一定是地方台。所以地方台非黄金时段新闻要提高收视率,就必须另辟蹊径,找到自己的受众群,与央视新闻打“错位战”。但是“错位战”不是指简单的时间错位,更是指一种特色经营,关键是要做到具有能与别人区分开的独特性。比如在操作的时候,可以打破原有的模式,加强节目的“专一性”,突出某一类型的新闻。只有在一个方面做专做精,才能吸引相应的目标观众,并形成固定的收视群体。在这一方面,很多地方台的早间新闻做得就比较好,比如北京卫视《北京你早》的财经报道,上海卫视《上海早晨》的国际动态新闻报道等。另外,还可以在新闻的加工整理上下工夫,挖掘新闻事件的另一面,以独家的视角和精到的评析来吸引观众。⑤在电视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走专业化和个性化路子才是很多地方电视台的生存之道。  注重主持人“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主持人的语言符号在新闻节目中的使用就不用多说了,容易被忽略的或者说能形成节目特色的是非语言符号的使用。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语言符号,而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在日常传播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中,人们所得到的35%的信息量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⑥由此可以看出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重要性。如今,电视新闻越来越民生化,地方台要想创新、做出自己的风格,主持人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再是严肃、庄重的老调调。在这方面,早、午间新闻应该多向晚间新闻学习。比如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光头孟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比于其他节目的主持人,孟非采取更为亲民的策略,眼神真挚,有自己独特的姿态,放下架子“说新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地方台非黄金时段新闻想要创新,主持人的风格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如果主持人的体态语,如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姿态等,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气场的话,势必能够给早、午间新闻带来不一样的面貌。观众可能因为主持人的独特性或者亲切感,而深刻地记得一档节目,从而不断地关注它。  利用“鱼缸概念”的创意,调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说到争夺观众,就不得不提起非常有名的“鱼缸概念”。1994年,《今天》节目率先在纽约洛克菲勒广场建造了开放式的玻璃结构演播室,新的演播室不但利于行人一睹主持人的风采,看清演播室内工作人员的一举一动,以及节目的进展情况,也可以使演播室内的摄像机透过玻璃幕墙录下并播出围观游人的行为举动。⑦NBC的这种做法可谓先声夺人、独领风骚,所以《今天》节目收视率的强劲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根据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理论,电视被划分为冷媒介,冷媒介作为低清晰度的媒介,提供的信息较少,明确度和完备度较低,因而需要观众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努力填补电视在传播中留下的许多空白和“回旋余地”。  地方电视台完全可以抓住电视媒介hyZxen4ubXUzOvYVmIJEjXvosVkLbCHjv41e4DeXIEY=集“视”、“听”于一体的这一特性,来促进与观众的互动,从而提升观众对节目的依赖性,最终提高收视率。由于电视新闻的制作和录制等过程离大众的生活比较远,会给大众带来比较想参与或者一窥究竟的意向。那么,地方台可以利用观众求趣和参与的心理,利用冷媒介的一些特征来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来,从而提高收视率。  “鱼缸概念”其中的创意是可以被我国地方台非黄金时段新闻类节目学习和采用的。例如如今现代化的通信工具为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了更多的与观众交流的方式:受众可以拨打热线电话为节目提供新闻线索,发短信登论坛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包括设置一些有奖问答。然而这些还只是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要真正地使节目与老百姓自己的生活挂上钩,还得让新闻报道的质量说话。报道的内容与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相关后,才会得到老百姓的主动关注,收视率自然就上来了。  抓住普遍的受众心理,大胆开辟节目类型。在媒介的意义生产系统中,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提出了著名的编码与解码模式。他提出“偏好解读”的概念,意思是说电视信息是一个夹带多重意义的文本,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⑧因此,在制作新闻节目的时候,制作人不可能也不能将一些主观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受众。每位观众都处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中,有不同的身份、种族、文化、受教育程度等,他们的解读方式也都会不一样。地方台非黄金时段新闻节目要想有所创新、进一步提高收视率,就必须主动出击,寻找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一些普遍心理。而电视新闻调查评论节目善于“吊观众胃口”,使观众产生好奇心,是地方台非黄金时段新闻节目在运作时一个较好的选择。同时,这种节目形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央视、省级的同时段新闻节目的内容撞车。然而很多人觉得早上、中午的新闻时间很宝贵,不适合做访谈性或者评论性新闻,其实这也未必。因为这种报道形式能够充分满足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和知晓权,所以深受读者喜爱。⑨而且在我国,这种类型的新闻节目大多在晚间黄金时段呈现,如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南京台的《直播南京》等节目。如今地方电视台非黄金时段涉及这种形式的新闻节目还不多,如果能创新性地开辟这块市场并好好运作,相信早、午间新闻的收视率会有所提高。  注 释:  ①⑨陈国钦、夏光富:《电视节目形态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第109~110页。  ②包敬周、姚怀彬、李堃:《小议早间新闻的发展》,《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③⑦张秋艳:《美国早间电视新闻节目透视——美国三大电视网早间新闻节目特色及背景分析》,《现代传播》,2002(2)。  ④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大众传播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45页。  ⑤李京芳:《论地方台午间电视新闻栏目发展趋势》,《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S3期。  ⑥田中阳:《大众传播学理论》,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46~147页。  ⑧鲁曙明、洪浚浩:《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01页。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编校:赵 亮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