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研究认为,我国中产阶层群体所占比例尚未超过总人口的25%,①又由于他们政治态度的温和与保守,致使他们虽未在公共领域产生深刻影响,但却能以其经济实力保证下的消费行为、生活方式成为当下消费时代的风向标。 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以及在当代商业消费社会中的导向性,主流广告大都以中产阶层为主要诉求对象,拓展与刷新中产阶层的消费欲望,同时,作为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系统的现代广告,早已超越单纯的产品使用价值推销,而是将消费产品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选择等同,具有某种精神意蕴。因此现代广告不但参与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与文化氛围的构建,而且为社会公众身份认同提供了指认参照与精神安慰。 相比较传统显性广告的直接商业召唤,在渐具分众特征的电影传媒中的植入式广告,其表达方面的独特的艺术视角以及精神体验中的“区隔”效应,更能符合中产阶层趣味,其营造的中产阶层的身份“幻想”比一般广告更能获得中产阶层的肯定性认同。 一 “一个人要使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关心的观察者,对他的金钱力量留下印象,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不断地显示他的支付能力。”②在以消费为主的现代社会中,个人身份已外化为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换句话说,你消费什么,就意味着你在社会的定位。产品消费成为身份认同与阶层划分的重要表征。有着较高收入而政治后卫的中产阶层,把消费模式、审美品位和生活方式构成了自我阶层文化,从而确立社会身份,更是源于“身份恐慌”的表征体现。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电影已构成分众传媒环境。定位于大中城市的小资阶级及其以上的阶层,院线体制、档期设置、超高票价、宣传诉求、会员制等,便是实现这一分化与区隔的具体措施。他们在消费品位、收入水准、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上高于一般的大众化市民。“除了最简单的社会,在所有的社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