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日本动漫对我国影响深远,一方面,它以其多元化的传播策略掳获了众多“漫迷”的心,另一方面,伴随着日本动漫在我国境内的大量复制与传播,其中所裹挟的各种不良影响,为跨文化传播注入了不和谐的暗涌。对此,应理性对待其跨文化影响,并作出建立动画分级制、打击盗版、管理“动画组”等积极应对。 关键词:日本动漫 跨文化传播 “漫迷” 传播策略 隐忧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动漫流入中国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受众群,“漫迷”、“字幕组”、活跃在各大高校的动漫社团等,动漫已成为中日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日本动漫跨文化传播策略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人们在接受异质文化时,不可避免地带有本民族的文化偏见性。这种偏见无形加大了跨文化传播与文化融合的难度。日本动漫是如何跨越这一障碍的呢? “草根文化”具有普遍感召力。日本动漫题材多元,适应不同人群的情感诉求。它并不是一种精英文化,而是以后现代社会大众流行文化的名目进入人们的视野的。一些励志类、竞技类故事如《灌篮高手》、《浪客剑》等深受对未来怀有无限幻想的少男的喜爱;探案故事满足了人们的猎奇与冒险心理;幽默生活类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此外,一些探讨人类、环保、生命、人性等如宫崎骏的《幽灵公主》就是一部描写人类与自然界之间搏斗的作品,作品中道出了人类战争的残酷和无情及渴望回归的主题。如庵野秀明监制的《新世纪福音战士》,主人公真嗣因从小失去母爱而孤僻自闭,虽然被爱却害怕背叛,内心矛盾而孤独。剧中主人公自语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似乎觉得我的心灵和身体渐渐变得支离破碎。每当有悲伤或痛苦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觉得这并不是我自己,仿佛还有另外一个自己……”这折射出现代人的一些心理困境。多元化体裁满足了受众不同的情感诉求,具有“草根文化”强劲的生命力。 强调民族文化间性的“杂交文化”催生受众认同。在跨文化传播中,建立以达成文化认同为目标的民族文化间性的意识与符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马丁•布伯等人提出的本体论的主体间性指的是存在或解释活动中的人与世界的同一性,它不是主客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理解关系。日本动漫创作注意到作品中文化因子的贴近性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它题材广泛,有的取材于欧美小说,有的取材于中国的古老传说,如以中国《西游记》为原型改编的《最游记》、以《封神演义》改编的同名作品《封神演义》、以中国史上三国时期为背景改编创作的《龙狼传》及网络游戏《三国义》等。为迎合不同国家观众的审美,日本动漫中的人物造型融合了东西方人的体貌特征。作品中渗透的进取、团结、不屈不挠、忠诚等人格品质也具有普适性。 精心安排的叙事元素引发观者情感共鸣。日本动漫创作者非常注重营造作品的唯美特质。如漫画书中对中国白描技法的运用、动画电影创作中娴熟的摄制技巧,强调明暗、远近对比和速度感、跃动感。画面场景流畅明丽,广阔深邃,神秘遥远,凸显生命力的大自然、原始森林等叙事空间的运用拓延了作品张力。丰富、个性化、虽平庸却能在危急时刻发挥超能力的人物塑造填补了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缺憾,在虚拟的空间中实现了观者关于勇气、拯救、蜕变、超越之类的人生梦想;经典的动漫人物不仅成为收视群体休闲时的谈资,也成为他们竞相模仿的对象。 借力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深化品牌印象和全球影响。在日本,动漫产业是仅次于旅游工业的国民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其称谓是ACG(由Animation、Comics、Game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组成),即动画、漫画、游戏三者的结合。这意味着动画片、漫画书(包括杂志)和游戏是日本动漫产业的三大支柱。此外,动漫产业链如卡通形象、主题公园、COSPLAY秀、动漫博览会等经营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深度稳固了日本动漫发展的产业根基和品牌印象。 日本“动漫外交”的隐忧 日本政府一直积极开展“动漫外交”,日本外务省甚至自掏腰包向制作商购买动画片播放版权免费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而随着日本动漫在我国境内的大量复制与传播,其中所裹挟的各种带有日本民族意识形态与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气质烙印,为跨文化传播注入了不和谐的暗涌。 军国主义色彩。日本崇尚神道,是一个军国主义色彩浓重的国家。效忠天皇而不惜生命、“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近似残暴、冷酷的斗争故事和场景在日本动漫作品中星罗棋布。如《圣斗士星矢》在北欧和古罗马神话的外衣之下,威风凛凛的圣斗士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与强大的对手拼杀,为了保卫象征“正义”的雅典娜而战。雅典娜成为日本“天皇崇拜”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写照。夸张、炫目、刺激性的画面满足人内心原始的征服与杀戮愿望,但也是对人类和平的亵渎和无情打压。 对抗与情欲。日本动漫中,暴力的厮斗、搏杀、集体对抗成为永恒的主题。一些针对儿童的动画片如《铁臂阿童木》、《铁人28号》等出现枪战、杀人、犯罪场面,一些以少男为受众的作品更是充斥着暴力和血腥。如原哲夫的《北斗神拳》、《新世纪福音战士》等漫画中,无数爆炸、流血和撕心裂肺的尖叫声填塞了视听。对抗的紧张情节,惊险刺激的快节奏画面和声响,刺激人的神经,令现代人的焦虑倍增。此外,一些作品在青少年人群中产生了不良影响。如看过《死亡日记》后,一名中学生就撰写了自己的“死亡日记”并且声称:“被记在这本日记里的人一定会死亡!”由于暴力、残杀和恐怖的浸透,“死”的意义被扭曲,成为一种恶毒的诅咒。另一方面,情欲、色情的泛滥也令人忧心,一些成人漫画更被称之为动漫产业的“畸形儿”。近年来在日本流行的“耽美向”和“服务向”动漫作品,通过一些非正常渠道流入国内,导致人们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的严重扭曲。 虚无主义的颓废色彩。在诸多日本动漫作品中都带有一种悲观、感伤的厌世色彩。《绝爱》塑造了一个拥有金钱、地位、名誉与美女的颓废男子南筱晃司,他暗恋自己误以为是女孩的男子。剧中有这样的人物对话:“如果是我的话,无论他是男是女,是猫狗也好,是植物也好,是机器也好,我一定要把他找出来,然后绝对会喜欢上他!”“就算这世界上有一百万个人需要我,就算他们每个人都肯为我死,如果我爱的人不爱我,我宁愿那一百万人全部死光!”反映了后现代社会,日本年轻人价值观中颓废、破碎、毁灭、放逐等不健康的意旨。 日本的“动漫外交”攻略带有商业与政治的双重色彩,试图借助自己精心打造的“动漫帝国”来影响年轻一代,向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倾销其本民族文化理念。为此,我们需要以一种客观、审慎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这种跨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首先,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命力都会有一定周期,其影响也必定是此消彼长。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度量。其次,日本动漫中所强调的坚毅、团结、进取等积极的精神是值得宣扬的。但诸如暴力、色情、对人伦道德的颠覆、文化意识形态化等问题却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应理性对待。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优秀的动漫人才,鼓励创作并尽快壮大我国的动画产业,像电影一样走出国门;这同时也可以解决进口高质量动画资金紧缺的问题;另外,要合理地进行疏导。国家广电总局虽然明令禁播了一大批日本动漫,但却更激发了“漫迷”的好奇心,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还是能找到资源。有鉴于此,我们应考虑对于动漫建立较科学的分级制度,并对进口产品予以严格的审查,加强对动漫网站的管理,打击盗版和非法网站。做到“去粗取精”,以消解境外动漫对我国受众,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约翰•史都瑞[英]著,张君玫译:《文化消费与日常生活》,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年版。 2.约翰•A•兰特[美]主编,张慧临译:《亚太动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英特里•伊戈尔顿[英]著,王杰等译:《审美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Giannalberto Bendazzi:Cartoons:One hundred years of cinema animation,John Libbey,London,1994 (作者为长江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系教师、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编校:张红玲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