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虎一席谈》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有名牌主持人胡一虎;二、建构了良好的辩论的话语空间;三、话题的焦点性、冲突性、民生性;四、嘉宾与观众的选择;五、打造了一个能够辩证搜集听取信息的平台;六、重视娱乐元素的点睛。《一虎一席谈》要进一步提升,需强化主持人现场操控能力;多渠道宣传;走直播路线。 关键词:《一虎一席谈》 主持人 魅力 品牌 方向 大型抗辩式思想性谈话节目《一虎一席谈》于2006年4月29日开播。这个节目“将每周萃取在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焦点或热门话题,请来当事人或各界学者、专家、名人担任嘉宾发表意见或精辟见解”①。自开播以来,《一虎一席谈》取得了令业界瞩目的成绩,成为访谈栏目的后起之秀。 《一虎一席谈》栏目成功的内在要素 名牌主持人胡一虎的魅力。决定一档栏目的因素很多,但主持人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一虎一席谈》是凤凰卫视为胡一虎量身定做的一个栏目。无疑,胡一虎是该栏目的灵魂和象征。下面从个性、语言、“挑拨离间”三个方面概述胡一虎的魅力。 第一,个性魅力。胡一虎的个性魅力集中体现如下: 1.豪爽大气。当过兵的胡一虎,身上充满了一种常人罕见的英雄气质,散发着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子汉那顶天立地的气息;嗓门高亢而富于磁性,豪气冲天,有一种问道日月的气魄和胸襟。胡一虎,人如其名,言行恰当,虎虎生风,雷厉风行却潇洒自然。 2.自信睿智。《一虎一席谈》的嘉宾一般都是各个领域里的风云人物,胡一虎面对的嘉宾无论是学界泰斗,还是政要名流,他都能一视同仁,不卑不亢,以一种坦荡的君子气度与其纵论天南海北。介绍嘉宾的时候,胡一虎充分展现江湖豪情,与嘉宾称兄道弟,在言谈时,不拘小节,常常于挥手畅谈间开怀大笑,营造出一种开明宽松的谈话气场,无形之中激发了嘉宾、观众自由言说、畅所欲言的欲望。而且因为自信的缘故,主持人显得神采奕奕,经常能出语惊人、妙语连珠,同时,还催发了其睿智、幽默的言语灵感,不仅带给电视机前的受众、现场相关人士意想不到的惊喜插曲,还活跃了他们的思维神经,增强他们言说、表达自身诉求的欲望。 3.真诚坦荡。看《一虎一席谈》,会感受到胡一虎身上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人文关怀。他不会为单纯追求其收视率的提高而弃嘉宾、观众尊严、利益于不顾,制造恶俗圈套恶搞嘉宾,从而满足、加剧受众一种不健康的审美取向。《一虎一席谈》海侃天下事,美丑正恶皆可光明正大地搬到舞台上让众人评说,所要寻求的是一种积极、正确的扬弃思路。 第二,语言魅力。在观众收视视野中,主持人正襟危坐,按照编导意图起承转合,对每一个颇具挑战性、尖锐性的提问如履薄冰已是司空见惯。胡一虎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种当仁不让的将军风范,横扫千军万马,就该问的、该说的问题,以一种胡一虎式的言语风格巧妙地抛出来,让人看到一种智勇双全、运筹帷幄的大气度,不拘一格而又充满文化韵味的语言风采。胡一虎的主持语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既能调动观众情绪,又没有“煽情”之嫌。他目光如炬,言语一针见血,伺机抛砖引玉,有意识诱发嘉宾观众辩论。了解胡一虎的观众会知道胡一虎语速快捷,常人会因语速快而影响人际交流,异于常人,它却成为胡一虎的制胜法宝,胡一虎能很好把握节奏,吐字铿锵有力,清晰利落,有如风卷残云。 第三,胡一虎的独门绝技——善于“挑拨离间”。胡一虎自嘲是“最会挑拨离间的主持人”:“挑”是挑起每一个人说心里话的欲望,有力地挑起事端、敏锐地抓住辩驳话题;“拨”是播撒一粒种子,去倾听别人的声音;“离”是离弃,使嘉宾离弃中国人过去人前不说话的怯懦性格;“间”出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空间。目的不是要辩出个是非,而是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引发大家的思考,让大家更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或者让双方通过辩论找出平衡点。②“挑拨离间”其实就是一种控场艺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主持人是否足够专业、足够一流。优秀的主持人,不仅能较好地激发现场人士的智商、情商,还能审时度势分配其话语权。避免一些嘉宾观众一发不可收拾,唯我独尊,垄断话题的发言权。让正反双方能够平等地发言,表达自身权益诉求。 辩论形式的话语空间。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改变了以往谈话节目的“一言堂”式的传播,自开播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节目形态和良好的互动性,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一虎一席谈》揭开了新闻谈话类节目群口时代的序幕,给大众一个自由实施话语权,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而不怕受到侵犯的话语空间。多元的话语空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旨中要义。节目采取群言性的辩论形式,这就决定了各方必是各执一词,辩论必然带来冲突,多元思想在现场针锋相对,那种好好先生一味求和的局面不会出现,真正构建、拓宽普罗大众和媒体的话语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所执立场不同的嘉宾、观众积极阐述己方观点,唇枪舌剑,辩争发自内心,结果扑朔迷离,胜败难分。可以说,节目最吸引眼球之处,正是这种具有极强的现实感和未知性的辩论,它既能很好地激发现场嘉宾观众的思维,又能充分吊起电视机前观众的胃口,刺激他们继续收看。 话题选择的焦点性、冲突性、民生性。访谈栏目的基点是话题的选择。一个好的话题可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激发大众的参与热情。在话题形态上,《一虎一席谈》选择具有冲突性的公共热点话题,这一类话题具有如下特征:焦点性,即话题具有广泛的关注性,每期辩题的焦点性,能激发众多嘉宾、观众参与讨论的热情,给他们一种站在舆论的风口上指点江山的感觉。冲突性,话题蕴涵的多元化的判断标准。多元,意味着其被认定价值的不统一,利益相悖、观点分歧的各方才有述说、寻求认同的心理期许。民生性,即新闻事件不论大小都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人为本,体现一种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嘉宾与观众的选择。群口时代的辩论栏目,不是主持人的一言堂,主持人起着起承转合的作用,其作用无非是有效地激发、引导节目的言论流向。嘉宾作为谈话节目的重要主体,谈话节目的话题预设都是紧紧围绕嘉宾展开的,很多时候他们担负着节目主角的重任,在节目中地位举足轻重。众所周知,主持人每期栏目必到,观众于闲暇中锁定栏目,关注缘由必然与节目邀请的嘉宾有关。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他们感兴趣的嘉宾必然具备一定的特质,其中包括影响性、权威性、故事性、舆论性、焦点性,是影响受众选择的重要因素。《一虎一席谈》深谙观众心理,选择嘉宾审慎有加,主要有两大类别:一是针对当期选题具有一定权威看法但是价值取向差异化的学界、政界、商界人物;一类是新闻当事人。 《一虎一席谈》的观众虽有不少身居草根阶层,但是瑕不掩瑜,草根也能时常爆出精辟见解。胡一虎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的时候曾说道,过去节目里,认为观众是花瓶,这是不对的。他认为观众群极有可能蕴涵着这个时代最智慧的东西,所以他主持节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这些民间智慧挖掘出来。《一虎一席谈》,有话大家谈,这里有足以让三教九流自由言说的平台,不以贫富、学历把观众分三六九等。这里要的是你独特的见解和思路,需要的是你开诚布公的勇气。综观《一虎一席谈》的节目,很多观众口才出众,善于思考并热于表达,能坦然与嘉宾的观点较量争锋。现场观众的积极参与性,有力地拓宽了《一虎一席谈》的话语空间,让更多意欲表达的电视观众寻找到一种替代性满足。 一个能够辩证搜集听取信息的平台。当今我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人们旧有的价值体系风雨飘摇,新的精神坐标却仍萌芽在黎明前的夜色中。尽管当前互联网发达,人们可以从网上寻找各自需要的信息,但海量的信息和噪音使它们无法或者很难对信息进行梳理和确认,而且新闻事件由于所涉及的利益主体间因彼此悬殊的利益诉求而导致信息传达的偏颇屡见不鲜。任何现象背后都可能存在着“幕后玄机”,大多数观众通过诸多媒体看到的报道和解读,所能了解的大多只是事件一些浅显的表象,未能如愿深层地解读和探究事件本质。《一虎一席谈》这种谈话形式,就好像一个自由的观点市场,几乎在场的所有人的观点都摆了出来,通过嘉宾、专家及时的讨论和抽丝剥茧的分析,便能起到引导受众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作用,让观众能从一个雾里看花的外行渐渐过渡到成竹在胸的内行,《一虎一席谈》对信息解读可谓集百家争鸣,谁是方家,难以定夺。这对开发观众的思维空间,增加其视野的广度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一虎一席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在求同存异中辨赏错综复杂的新闻信息的大平台。 娱乐元素的点睛。《一虎一席谈》择取的话题新闻虽然颇具严肃性,有的还要涉及学术、商业、政治等各个领域里专业性极强的问题,但栏目能够在认真、严谨、科学对待这些问题的前提下,从栏目包装、语言设计、主持人的应变等多方面赋予栏目娱乐的性质。不至于因为深刻让话题枯燥表现而显得像是在啃专业书籍,气氛也不会因专业的曲高和寡显得死气沉沉。举例为证,《一虎一席谈》的片头设计就充满了娱乐节目的元素。一般是一开场,幕后解说员就以充满煽情的腔调,抑扬顿挫地演绎出当期话题那种凝聚着超强人气的气质,由于它大浪淘沙般抽取各方的凌厉观点配以水火不容、正反冲击的解说艺术,给人营造出一种各方辩手摩拳擦掌、在辩论场上唇枪舌剑、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的精彩场面,让观众不由屏息,拭目以待。 《一虎一席谈》的发展方向 《一虎一席谈》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是随着栏目同质化竞争的加剧,《一虎一席谈》要想在访谈栏目的顶峰屹立不倒,就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主持人现场操控能力有待加强。访谈栏目作为一种深具逻辑性的节目样式,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出有意义的内容是每个栏目的追求。这就涉及主持人现场驾驭节目的艺术。面对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观众和富于变化的话题,主持人要想游刃有余地主持栏目,让对话顺利而有节奏地展开,就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视野,对现场的谈话走向运筹帷幄。掌控谈话格局的能力是判断一个主持人水准高低的关键因素。访谈节目由于其话题流向的不可知性及其时间的固定性,都要求主持人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嘉宾、观众就话题所应具有的独到见解,给观众展现出一个衔接流畅又精彩纷呈,具有启迪或娱乐意义的时空映像。这不仅是对主持人即兴主持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其全局意识、思维维度等多层面的考验,尤其像《一虎一席谈》这样一档辩论式的栏目,对主持人控场能力要求会很高。因而,在对栏目驾驭上胡一虎还有亟待攻克的软肋。节目进行中,不时还会有言辞走火,场面失控的现象发生。如在凤凰卫视第二次举办废除伪科学辩论时,节目录制现场却发生了一幕闹剧。 围绕什么是“科学”、什么属于“伪科学”这个问题,对立的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现场充满了剑拔弩张的气氛。嘉宾与观众显然过于重视辩论结果,竟然不顾修养,大打口水战。本方嘉宾发言时,是非尚未论定,抱持相似观点的观众就热烈鼓掌喝彩。而对方嘉宾发言时,观众要么冷眼旁观,要么起哄喝倒彩,连同口哨一起把噪音带进来了。双方嘉宾和观众各执一词。两方观众间有的还泼妇似的起身相互谩骂。眼看着争论的硝烟把现场笼罩得乌烟瘴气,主持人试图扭转形势,曾发火着大声说道:“导播,请把我的声音开大一点!你们全部都给我坐好!”并接着说如果嘉宾观众尊重自己,愿意就事论事,就请坐下来。如果要打架,请他们出去到外面打,那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言辞虽恳切,但显然只是杯水车薪,未能挽狂澜于既倒,现场局势依然恶化着。如果胡一虎有足够的经验,相信这样的闹剧不会出现在《一虎一席谈》这样民主、自由、讲究君子之争的栏目里。这就要提升主持人的专业素养知识眼界,信息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主持人若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难免会出现由于知识的欠缺导致的思维的狭隘和言语的寡味,甚至浅薄。《一虎一席谈》的嘉宾、观众基本上都是一群头脑敏锐的精英草根,这就要求胡一虎要有渊博知识、专业教养,不断拓宽知识面,与专业嘉宾交谈时才不会出现泛泛而谈捉襟见肘的无语局面,也才能有足够的智慧和眼力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去掌控现场全局,实现对等的思想碰撞。 多渠道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品牌是一种跨时空的文化。内陆对凤凰卫视栏目落地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虎一席谈》这一品牌栏目的传播和受众的广度。酒香也怕巷子深,所以栏目要在有限的时空中生存、壮大、延续,拓展新品牌的影响力及其内涵,就要开拓传播渠道。 1.策划大型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吸引大众眼球,将栏目的知名度、影响力最大限度地“扩张”。简单的如相关制片人、策划可以考虑增加公益活动的频率。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代表着社会良心,适当的公益责无旁贷。而品牌栏目作为一个媒体的中流砥柱,理所当然也应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在活动中,作为栏目形象代表的主持人定然会一起亮相,顺水推舟地让他出面主持、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公益事件、场合中。通过增加其曝光的频率,达到塑造巩固品牌栏目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 2.整合各大媒体的优势,实现立体化传播。新媒体崛起,网络媒体的风行,传统媒体的弱化,这些愈演愈烈的变化将会兴起媒体新一轮的改革浪潮。《一虎一席谈》要以先知者的姿态,首先大胆整合电视与网络两大媒介,实现电视、网络双线启动,全球直播。下一步,挺进新媒体市场。 3.将主持人明星化进行到底。凤凰卫视录用明星主持人已是业界童叟尽知的惯例。《一虎一席谈》要坚持打造明星主持人的理念,不能止步。名气是容易过期的东西,所以栏目要不断地为胡一虎的明星化出谋划策。明星主持人让节目品牌化,名牌节目让主持人明星化,两者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最终推动的必定是栏目收视率的水涨船高。 走直播路线。《一虎一席谈》在节目录制前一两个星期就开始了网上就议题和嘉宾向网友进行交流和征集,这些都做得很先进。但美中不足的是,《一虎一席谈》还是录播。随着媒体间新闻时效性竞争的加剧和受众即时解读新闻事件的需要,《一虎一席谈》应该趋向电视直播,以充分地利用《一虎一席谈》良好的互动氛围,让直播间的、电视机前的、网上的观众、主持人和嘉宾,乃至大中华区不同区域的人们实现即时的交流和互动,这也让节目的视野半径实现横向的拓宽。 参考文献: 1.凤凰网:http://phtv.ifeng.com/program/yhyxt/ 2.中国新闻网,摘自《人民日报》,《胡一虎做吵架节目:自己的作用是“挑拨离间”》,http://www.chinanews.com.cn/tw/mswx/news/2008/07-23/1321446.shtml (王宇飞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曹正文为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