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播音的有声语言既不同于口头语言、文学语言,又不同于某些行业语言、社会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洁、通俗、综合等特征,赋予新闻播音“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稳健、讲究分寸、节奏明快”的表达样式。而其中节奏明快是对其节奏的规定性要求,新闻播音语言的节奏要求就是明快。 新闻播音如何体现明快 清楚明白,通畅自如。要真正弄懂语句的内涵。对于专业术语要思考明白,跨过“纯外行”的门槛,才能产生播报的主动性。而那些长句子要明确语言的目的,安排好停连,精选重音,将其语法关系准确化。例如这条新闻导语:我国基因工程研究(略顿,声断气连)又获三项重要成果,(停略长,语势向前发展)它们是(顿)中国科学院研究的(略顿,语气不能断)“乙型肝炎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声调上扬)、“青霉素酰化酶基因工程菌”(声调略降)和“K88抗原工程菌试验性菌苗”。(停略长,语尾声调下降,表示这层意思的终结,但要与下一层紧密连接,声断气连)在最后召开的成果鉴定会上,(直连,不留痕迹)有关专家认为,(停略长,语势向前发展)这些成果均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工作的先进水平,(语尾收住,以示全句结束)。其中,“乙型肝炎重组痘苗病毒疫苗”、“青霉素酰化酶基因工程菌”、“K88抗原工程菌试验性菌苗”这三个词组是次重音,要说清楚有起伏,不能刻意强调,而且气息要连起来。这个导语中,有两个长句子,还有一些专业术语。像这样比较难处理的句子更要真正弄懂并把握整段的节奏,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受众听起来也通畅明白。处理好一条新闻中每一部分的节奏是把握好全篇的前提。 声音明快,平稳顺畅。新闻播音要体现新闻快讯的特点,不能拖泥带水、拖腔甩调,要严谨流畅、干净利落,满足受众需求。速度是节奏的重要因素,但节奏紧凑不仅指速度加快,也包含了恰当的停连、精确的重音、适合的语气,声音的音高、音强、音长等变化问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在人的听觉阈限能承受的范围内,在一定时间最大限度地获得信息,新闻播音语言的速度适度加快是必然的。改革开放前,新闻播音平均185字/分,上世纪90年代初在200~220字/分,近几年提高到240~260字/分。据统计,中央电视台某晚间节目最快达到340字/分。播音的语速要兼顾各种受众群,一味地求快,如果使受众不能听清楚所讲的内容,给人应接不暇的感觉,还谈得上什么新闻的宣传效果?应该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在紧张的节奏中善于用畅、缓调节;在舒缓的节奏中善于处理紧、疾。节奏明快要以稿件为依据,弄清词、句、段落的内涵,结合恰当的停连、精确的重音、适合的语气,通过声音的音高、音强、音长等变化体现出来。 新闻播音语言节奏的实现途径 在和谐中体现节奏。汉语语音的特点是韵多声少,响亮悦耳,音节匀称,成双成对,声调抑扬,优美动听。一篇新闻作品,如果整散结合、音韵优美,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传播效果自然就好。在播音员充分参与编排新闻、修改撰写导语的今天,掌握一定的新闻写作语言技巧是很有必要的。例如:1944年10月1日,延安《解放日报》拟发表题为《新四军胜利出击》的社论,毛泽东将题目改为《新四军的胜利出击与中国的救国事业》,更完整、更全面,富有节奏感。声调的变化也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汉字的四声和字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有直接关系。不同声调的配合使用,平仄交错,有抑有扬,就会形成波澜起伏、委婉动听的抑扬美。虽然新闻不像诗词那样讲究平仄,但利用汉语的特点,从音韵美的角度考虑是有必要的。 在对比中体现节奏。加强对比是造成节奏变化的重要方法。包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轻、欲轻先重;欲停先连、欲连先停。这几种方法的共同点就是凸显对比,在语流中把对比鲜明的声音形式用交替和转换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受众感受到语流起伏、色彩变化和缓疾相间的变化。比如,2007年11月10日《新闻联播》播出的一则关于“嫦娥一号”的新闻中的一段话:“①在连续三天的试验中,嫦娥一号开启了两个关键设备,它们分别是星敏感器和定向天线。②星敏感器相当于眼睛,主要用来判定方向。③定向天线,相当于耳朵,主要用来传送探测数据。④测试数据显示,两项设备都运行正常。”简明的四句话怎样才能体现出明快的节奏呢?①的结尾要略停,使②、③两句话更加紧密,第③句结尾再略停,中间两句尤其要注意抑扬结合,声断气连形成语言链条。“星敏感器相当于眼睛”语调要扬起来,后半句“主要用来判定方向”降下来,直到“主要用来传送探测数据”最后的四个字语调放平拉开,略停后和最后一句连起来,结尾收住。这样才能使新闻听起来错落有致,更有滋味,在整体中凸显明快的节奏。 在回环中体现节奏。“回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