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报纸消亡论”思潮及辨析

摘要:基于对报纸未来的忧患意识,西方“报纸消亡论”思潮出现并弥漫开来。本文梳理了“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其背景,呈现围绕其展开的种种争论并进而对其进行深入辨析,发现该思潮的出现及其引发的争议皆以网络对报纸的影响作为探讨的关键,且存在过分倚重网络的技术层面的嫌疑。笔者认为,应从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相结合的层面,综合性地考虑报纸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报纸消亡论 思潮 辨析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及背景  “报纸消亡论”的提出。曾有不少学者先后预言过报纸的消亡。早在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①,认为它行将成为一种历史的陈迹;《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②。  “报纸消亡论”假说的提出无疑是“报纸消亡论”观点的典型。2005年,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在其著作《正在消失的报纸: 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中指出了当代报业集团所处的不妙境地,认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无线电广播、电视、因特网等对报纸的经营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运用美国“全国民意研究中心”的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制作了两个“线性拟合”图——1972~2002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分布图和1972~2002年日报读者数量变化趋势图。通过对前者的分析,他预测,到2015年,读者对报纸的信心趋势线将触到0点;通过对后者的分析,他预测,到2043年第一季度末,日报的读者也将归于零:“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③这样,菲利普·迈耶确定出了具体的“报纸消亡时间表”,并为报纸彻底作出了“终极判决”。  2006年12月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9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