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渐渐地从被遗忘被抛弃的边缘转向被关注被保护,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探寻发展的途径。民间美术与文化产业二者的介入与融合,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要关注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价值;保护民间美术,并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 关键词:民间美术 传统文化 市场经济 引言 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民族特色与本土精神,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精神表象活动,具有自发性、群众性、牢固性与传承性,根植于民间审美心理,经过长时间的潜移默化,演变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经历时光磨砺出文化的光芒,进而形成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品,由观念变化为传统。任何一个民族都以不同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为指导,发扬传统文化对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是一种产业模式,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霍克海姆合著了《启蒙的辩证法》,书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一词,稍后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部分经济学家由此开展了对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一系列研究。在中国,文化产业成为新兴产业日益受到关注,在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同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北京、上海、浙江、云南、山西、河南等诸多省、市在经济规划中都提出文化产业要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提升其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渐渐地从被遗忘被抛弃的边缘转向被关注被保护,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探寻发展的途径。那么,文化产业与民间美术二者的介入与融合是值得当下思考的问题。 民间美术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审美思维火花,它体现在地域的民风、习俗、传统和思维方式中,是一种积极的社会审美力量,表现了人们审美经验中的无意识和潜意识,以及朴素无华的生命自觉意识。笔者来自河南,对河南地方文化比较关注,在中原大地上,至今还传承、留存着十分丰富的被学者们称之为“活文物”的民间美术形式。淳厚的河南民间美术置身于田野乡间,成为农耕环境下独具风格的文化载体,为广大民众提供着宗教、情感、审美需求等方面的精神支撑,并广泛影响着中原地区民俗、民风和审美习惯的演变与发展。河南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样式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安阳灯笼画、浚县泥咕咕、桐柏和罗山皮影、沈丘馍花、卢氏剪纸、汴梁织锦等。当下,随着对传统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处于久寂状态的民间美术自身无穷的艺术魅力也逐渐显现在世人面前。 关注传统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价值 通过实地考察与典籍梳理传统文化的脉络,挖掘民间美术的精神内核与地域特色。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悠久,据宋《东京梦华录》记载,“门神”、“桃符”一类的版画已经规模化批量生产,而朱仙镇则是重要的产地。此时雕版印刷技术已很成熟,可以说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历经千年的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已经发展至拥有2000多个品种。在题材上分为三类:辟邪赐福的各类“门神”;吉庆民俗类,如《五子登科》;戏曲故事类,如《长坂坡》。具有质朴、热烈、阳刚的艺术特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再如:河南皮影艺术,皮影是用刮薄的牛羊皮或上过油的厚纸雕刻制成各种行当角色,然后用线连缀而成,为了表演活动自如,一个皮影通常需要用五根小竹棍操纵,再选用上过鱼油的白纱布作为屏幕。表演时,四周围以幕布,两边吊着夜壶灯,皮影艺人就坐在这块小小的天地里,施展浑身解数操纵着皮影傀儡做精妙的唱念做打,并用脚有节奏地踢动锣鼓烘托气氛,镂空的眼睛和服饰与灯光相互映衬,生动地显现在观众面前,好一派热闹景象,别有一番情趣。河南皮影历史悠久,在北宋时期已经相当发达。当时的汴梁城,有许多专业的皮影班子,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元宵灯节,京城的许多街口都设置有“小影戏棚子”,皮影成为民间的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河南省内许多地区都有皮影演出,如长垣、内黄、栾川、偃师、伊川、淅川、邓县、内乡、南召、方城、卢氏等地。目前坚持演出的只有南阳的桐柏、信阳的罗山、新县和豫西。有学者认为影戏始于宋代,因为宋人笔记中记载影戏的内容颇多。《事物纪原》云:“宋朝仁宗时,市人有能谈三国事者,或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分战争之像,至今传焉。”《都城纪胜》“瓦舍从伎”条中说得更为具体:“凡影戏……初以素纸雕蔟,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可见当时影戏已相当普遍。 河南皮影形象特色、鲜明,以它独有的装饰性与形式美的魅力深深地感染着观众。每一种谱式都有它的含义,反映出早年皮影艺人对戏中人物性格的刻画能力。从早年皮影的造型里,可以找到许多在戏曲里已经失传的东西,这些皮影遗物不仅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原始的脸谱图案,从中还可以看出它同中国明清时期各种地方戏以及京剧脸谱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之处,对分析研究中国的戏曲脸谱及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地域性民间美术溯源,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梳理历史文脉,穿越时空的阻隔,历史的厚重,与时光对话,让观者感叹民族历程的久远和先人智慧的灵光,在强化民族意识的同时,独特的文化个性被继承、被彰显。 民风民俗是传承民间美术的重要载体。如淮阳“人祖庙会”,每年阴历二月二至三月三,淮阳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祖活动“二月人祖庙会”,泥泥狗就是庙会上的民间祭物。泥泥狗是河南淮阳民间泥塑的统称,用胶泥(一种有黏性的土)捏制而成。与全国其他各个地方的泥玩不同,其造型古朴怪诞,刻绘朴素幼稚。泥泥狗的外部造型是男根的变体;通体染黑,上面用七彩绘着抽象的图形纹饰。所有泥泥狗上面都有三五七孔不等,可以吹奏乐曲。其造型和纹饰都是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生殖崇拜的象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民俗文化中一种极为典型、极为罕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民间深受喜爱,被专家、学者称作中国古代文化的“真图腾”、“活化石”。 民间美术的传承离不开其扎根、生长的人文环境,所有的表现形式都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是一个文化综合体。淮阳泥泥狗是远古习俗的文化载体,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轨迹,并折射出民间艺术、原始美术与民风民俗之间同构、互渗的血缘关系。借助于庙会这一民俗,将传统技艺流传至今,如果没有民风民俗,民间美术就失去了这个赖以生存的平台和充分展示其文化底蕴的窗口,也就会因生存环境的丧失而彻底消亡。 又如“浚县庙会”,浚县地处黄河故道的豫北平原,古称“黎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一村庄名叫杨玑屯,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率军与隋军在黎阳会战,激战之后,捏了泥人、泥马来祭奠和纪念阵亡将士。此后,捏塑技艺开始流传,演变成一种颇具艺术魅力的泥玩具,这种泥玩具能够吹得咕咕作响,故称泥咕咕。泥咕咕不但被杨玑屯人所钟爱,而且在豫北、豫南、山西、山东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庙会期间,泥咕咕就成了人们寄托愿望祈求平安的替代品,广为流传。 保护民间美术,并与市场经济相互融合 保护传统文化,进而开发民间美术的经济价值。目前,文化部正在启动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各地也对传统文化积极进行抢救和保护,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其传统文化的最终体现,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义深远。民间美术是农耕社会下自然经济的产物,是原始社会美术的继承和发展,是劳动人民创造力的精神体现。那种粗野豪放、朴拙纯真、未经雕琢的原生艺术形态,在温情稀缺的现代化社会,使我们感受到返璞归真的审美愉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品意识的增强、工业产品的普及,民间美术存在的原生状态被破坏,日益经受蚕食,失去越来越多的生存和文化空间,最终导致一些优秀的民间美术渐次消失或成为历史的缺失。只有在现代文明尚未波及的边远地区,尚留一丝原有的乡土气息,保护传承民间美术势在必行。笔者先后考察了许多尚有影响的民间社团和零散的民间艺人的创作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就接触到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和浚县的泥玩具、灵宝的剪纸来看,整体态势令人担忧。现实呈现的景象是:民间艺术日益衰落,民间艺人渐趋消失。像浚县泥咕咕的代表作者王兰田这样精湛的手工艺人已是凤毛麟角,老人所在的村庄共有700多户人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做泥玩具的有600多户,时至今日只剩数十户,与王兰田老人同辈的一些艺人如李金生、侯全德、李永连、王延良等已先后作古。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捏泥玩具的行当备受冷落。淮阳泥泥狗老艺人房国富说,随着改革开放后打工热潮的兴起,泥泥狗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前景不容乐观。老艺人们年老体衰,有的身体有病。他们的孙子、孙女都不喜欢干这种活,他们向往去大城市打工挣钱。就拿他家来说,他和儿子、媳妇三人一年四季不闲着,一年总共收入一万多元。而出去打工一天最少也能挣三四十元钱,而做泥泥狗,从挖泥捶泥,到捏制晾干、染色点花,钱需要很久才能挣到手里。过去捏制泥泥狗是出于生活需要,现在人们吃穿不愁,这活又脏又累,还费时费工,一般人不愿意干。 经济上的影响、社会习俗的变化,对民间美术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大部分民间美术脱胎换骨的商品化、庸俗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渐渐失去了纯真朴实的面貌,从选材到制作日趋工艺化的精巧媚俗,从精神上脱离了对生命本质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积极介入,帮扶引导,加大财政投入,如设立民间美术博物馆,保护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间团体,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开发出衍生品扩展特色,力求与市场消费融合。 开发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引导民间美术介入市场。民间美术工艺品贵在保持原生态的神韵,应尊重其原有的精神气质。除此之外,在选材制作上亦要精益求精,以求更适应市场的需求。民间美术品大都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出现,要注意产品质量保持原汁原味,力求制作工艺的精良。民间美术发达的区域,文化积淀丰厚,对其文脉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点的产业,如结合庙会、祭祖等活动,配合当地的旅游业,制作旅游纪念品,介入市场流通。包装是个尤为重要的部分,根据当下消费者的心理,做好产品的宣传包装,不仅可解决保护产品、便于携带的问题,同时也可起到宣传、说明产品的作用,是旅游工艺品生产的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同时打出文化牌,消费者来自四面八方,面对地域性的纪念品,他们会感到新奇而陌生,这就需要为作品加上准确的历史渊源诠释,一件具有文化品位的美术商品能提高游客的购买欲望。发掘本地区、本民族的民间美术,使其成为产业链条中的一环——旅游纪念品,以自己的区域民间工艺优势映射出本地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形成自己的市场特色。与其说是一种广告意识,不如说是弘扬民族文化遗产的必要手段。同时,各地政府还应采取一定的地方推广政策,利用网络宣传、招商代理、展览展示,扩大信息流通,既能对民间美术起到宣传作用,又能推动当地的旅游市场,一举两得。 在市场经济操盘的当下,开发民间美术品还将遇到诸多问题,作为人们精神感悟的物化,由于历经弥久、笨拙的造型与原始的审美已不能满足当代人们求经典求新奇的心理特点,如何使其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经济的浪潮冲刷殆尽,除政府的宣传、社会的帮扶之外,经济学的市场分析、美术学的文化探究,使其与文化产业介入与融合,跟上时代的车轮,民间美术将在中华大地上持久绽放。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研究》,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5~50页。 2.唐家路、潘鲁生著,邓福星主编:《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265页。 3.王连海:《中国玩具艺术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79~190页。 4.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93~303页。 5.刘广祥:《中国木版年画发祥地探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5(4)。 (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博士后,副教授) 编校:董方晓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