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称是把一些较长的语言片段减缩成较短的语言单位。简称的使用符合语言简洁的原则,它能够用简短的形式表达丰富的信息。报纸杂志在大量使用简称的同时,对同一个国家机关的简称常有不同。本文列举了几个国家机关的不同简称,对造成不同简称的原因和选取简称的原则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国家机关的简称 简称混乱的原因 选取简称的原则 选取简称的方式 简称与全称相比,形式简洁、经济实用,凝聚了更丰富的内涵,有效地增加了词汇的表现力,体现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步伐。简称的使用符合语言简洁的原则,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词语经济而迅速地传达信息,简称会越来越多。简称是社会进步、语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能够用简短的形式表达丰富的信息,可以说简称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词汇形式。报纸杂志在大量使用简称时,应注意简称的规范性。但是笔者在最近翻阅报纸和上网浏览时却发现,同一个国家机关的简称却常有不同,让人莫衷一是。 简称混乱现象管窥 “人社部“、“人保部”、“人劳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简称在报刊网站上就有“人社部”、“人保部”、“人劳部”等几种。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为“人社部” 例① 2009年6月12日《中国青年报》 人社部:事业单位将实行绩效工资制 例② 2009年11月1日《华西都市报》 近日,多家媒体相继报道称,人社部正在研究制定工资支付统一立法,并计划将“同工同酬”写入法规。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为“人保部” 例① 2009年8月4日《京华时报》 人保部财政部:各地应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水平 例② 2009年1月21日《新京报》 人保部:社保转续将近期出办法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简称为“人劳部” 例①2009年5月15日《阅读新闻》 近日,中组部、人劳部等联合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对大学生村官的选聘条件、待遇、出路作出进一步明确,确保大学生村官下得去、留得住。 “工信部”、“工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报纸杂志中的简称也有“工信部”和“工化部”两种。 1.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为“工信部” 例① 2008年5月5日《中国青年报》 工信部呼吁消费者投诉“响一声”电话 例② 2009年11月4日《证券时报》 本报讯 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昨天在上海表示,“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节能减排的目标有望超额完成,“十二五”期间,工信部将继续加强节能减排方面的监管,并将制定措施淘汰落后产能。 2.工业和信息化部简称为“工化部” 例① 2009年5月24日《证券时报》 工化部:4月主要建材产品价格止跌回稳 例② 2009年7月8日《成都日报》 工化部副部长娄勤俭:通信费用还有降价空间 “住建部”、“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报纸杂志中的简称也有“住建部”和“建设部”两种。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称为“住建部” 例① 2009年1月5日大河网 住建部官员:系列房市优惠政策可能年底终止 例② 2009年11月5日《江苏经济报》 在房价高涨的背景下,有关政府酝酿“二次房改”的传闻再起。对此,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明确表示,不论短期计划还是“十二五”规划中,住房目标仍然是住有所居。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简称为“建设部” 例①2008年5月16日人民网 今天上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杨榕、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研究员赵凤新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就震区校舍倒塌等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例②2008年3月18日《证券日报》 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昨日就“住房保障”情况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到目前为止,全国住房公积金在账面上的有4000多亿元。扣除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以外,尚有2000亿元公积金未贷出。 造成简称混乱的原因 根据公众场合语言要表达清晰的原则,国家机关的简称应该统一规范。简称过于随意而不稳固,会造成使用上的混乱和理解上的模糊。同一个国家机关却在报刊、网络上出现了不同的简称,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历史发展的原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是由原来的“人事部”和“劳动部”合并而成的,按照减缩的方式,即拥有了“人劳部”的说法; “工业和信息化部”是由原来的“工业部”和“化工部”合并而成,因此也就有了“工化部”的称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则称之为“建设部”。 历史发展决定了简称的由来,特别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接受能力,“人事部”、“劳动部” 、“工业部”、“化工部”、“建设部”已经存在多年,人们耳熟能详,所以在这些部委合并以后,按照过去的老习惯,称之为“人劳部”、“工化部”和“建设部”。 职能区别的原因。“人事部”和“劳动部”这两个部门合并之后,新的名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按照职能划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职能范围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这两大块在其管辖范围内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就有了“人保部”这样的简称。同样,“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成了“工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成了“住建部”。 首位语素优先的原因。全称一般包含多个语素。汉语的简称有一个很重要的倾向——首位语素优先,也即选取全称中每个词的首个语素组合出简称。例如:“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就符合首位语素优先的原则。“人事部”和“劳动部”这两个部门合并之后,新的名称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各取首位语素就有了“人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就成了“工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成了“住建部”。 选取简称的原则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简称的由来和它的历史发展、职能作用以及人们的约定俗成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一个全称,之所以会出现多种简称方式,是从不同角度分析考虑的结果。因此在选取、使用简称时我们应从多方面来仔细斟酌,一般来说应遵循以下原则: 简称形式的简洁性。简称应该尽可能用最简短的方式准确传达全称的内容。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名称比较长,不可能时时处处都运用全称,因此简称为“国防科工委”。这样使用起来就十分便捷。 意义的明确性。简称传达的信息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含混不清,也不能产生歧义。例如:“人造革”若简称为“人革”,意义就生硬晦涩。“拥堵”和“拥挤”称为“双拥”就会产生歧义,且会和“地方拥军优属,军队拥政爱民”的“双拥”混为一谈。 群众心理的可接受性。简称的使用要符合语言使用者的心理习惯。例如“男式牛皮鞋”简称为“男牛”,就难以让人接受。 政府部门的职能范围。政府部门的简称应能准确表明其政府职能,从简称中应能使人一目了然地知道它们所担负的政府职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简称为“教育部”等。 简称来源于全称,是语言运用中一种经济省简的表达形式,也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在使用简称的时候,必须符合意义明确的原则,必须尊重语言习惯,使人看了或者听了就知道它所代表的全称。比如,有人把“最高人民法院”简称为“最高法”,这既不恰当也不明确,就不值得提倡。 选取简称的方式 为了统一国家机关的简称,可以采取“减缩”或“紧缩”的方式来进行。在采用“减缩”或“紧缩”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减缩。即截取原词语的部分。有的是截取原词语的前一部分,例如:清华大学——清华;有的是截取原词语的后一部分,例如:电子计算机——计算机。 紧缩。即抽取原词语中有代表性的语素组成简称。 1.抽取原词语中每一个词的第一语素。 例如:基本建设——基建 2.抽取原词语中第一个词的第一个语素和第二个词的第二个语素。 例如:外交部长——外长 3.抽取原词语中第一个词的后一个语素和第二个词的第一个语素。 例如:电影评论——影评 4.省略两个词中一个相同的语素。 例如:节日、假日——节假日 5.抽取每个词里的一个语素,再把具有归类作用的词附在后面。 例如:教师代表大会——教代会 6.抽取名称中最有代表性的语素。 例如:新华通讯社——新华社 根据选取简称的原则和方式来看,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简称为“人社部”、“工信部”和“住建部”,不但涵盖了这些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而且遵循了首位语素优先的原则,人们在看到或听到这些简称时容易联想到全称,不会出现不知所云的情形,达到了简称需合理、规范、清晰的原则,应该是这三个部委较好的简称选择。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一些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在相应地进行整合,机构的整合,势必会带来名称的变化。国家机关、政府部门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故而在报纸杂志以及网络上有很高的出现频率。使用全称固然不会带来争议,但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喜欢用短小、简洁、明确的简称由来已久。由全称变为简要的尽可能浓缩的信息,简称的规范化就显得十分必要。简称作为广泛使用的语言材料,其生产和发展要受到社会的制约,应该以确有必要存在为前提,不能仅仅为了字数而省减,使人摸不着头脑,不知所云。例如:有的把“个体私营经济”简称为“个私”,就让人看不懂。以词义明晰为根本,简称的选取应尽量使人们能够还原全称,且不至于造成歧义,例如:有的把“太平洋保险公司”简称为“太保”,就会让人联想到“盖世太保”等。以约定俗成为原则,例如“春运”一说是春节运输,一说是春季运动会,但是现在一提到“春运”就想到春节运输,就是约定俗成的效果。简称的选取要考虑历史的原因,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接受心理,一旦固定下来就不要随意改动,以免造成理解上的偏误以及记忆上的负担。例如“南开大学”有的称为“南开”,有的称为“南大”。 根据简称的应用要合理、规范、清晰、避免歧义的原则进行统一规定,宣传部门应该加强简称的规范化工作,对于同一全称的不同简称,报纸应以表义明确为原则进行选取和使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统一、规范的部委简称见诸新闻报刊,也使我们读者能有一个准确的理解。 (作者为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生) 编校:董方晓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