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参与者分类模型探析

近年来,随着网络论坛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论坛参与者的行为表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表明,参与的不平等性是网络论坛的共同特征。因此,本研究认为,论坛参与者的行为研究应该建立在合理分类参与者的基础之上。目前针对虚拟社区成员的分类研究中,关注参与者商业价值和知识共享价值的较多;多数研究仅依据参与者的行为特征对其类别作较为笼统的定性分析,在如何筛选各类参与者的问题上却没作深入探讨;而少数利用参与者具体行为数据所进行的分类研究中,又往往将参与者类型与其所扮演的角色混为一谈。因此,本文试图从参与者的论坛行为数据入手,通过建构合理的分类指标,提出论坛参与者的分类模型。  研究对象的选取  虽然国内网络论坛众多,但在网民参与程度以及论坛的社会影响力方面存在较大差别,极少数论坛吸引着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因此本文采取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天涯社区天涯杂谈板块的论坛参与者作为研究对象。考虑论坛参与者数量过于庞大,本研究选取2010年4月19日至25日一周时间内,在天涯杂谈板块有发帖行为的所有ID作为本次研究的抽样总体。之所以将时间段确定为一周,是考虑到自然周是人们工作和生活安排的一种基本时间周期的反映,论坛参与者在以周为单位的时间段内的发帖走势有大致相同的变化规律。具体说来,本研究利用天涯杂谈板块的帖子搜索功能,按日期查询这一周时间内天涯杂谈板块所有被更新的主帖,然后通过访问主帖及其跟帖,获得一周内有发帖行为的ID共45528个。  通过对45528个ID在天涯杂谈板块的发帖情况的统计发现,一周内单个ID在天涯杂谈板块的发帖数最多可达到255个,而最少仅有1个,ID的发帖行为存在很大差异。考虑到抽样总体的特征,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样本,将ID一周内在天涯杂谈板块的发帖数作为分层的标准,将总体分为五层:发帖数≥70的ID;70>发帖数≥35的ID;35>发帖数≥7的ID;7>发帖数≥2的ID;发帖数=1的ID。其中,一周时间内,在天涯杂谈板块发帖数大于等于70的ID仅有36个,占发帖ID总数的0.1%,而仅发1帖的ID有26621个,占发帖ID总数的58.5%,可见每个层次的样本数悬殊很大,因此本研究采用不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最终从五个层次中分别抽取20个ID作为子样本,合起来组成一个容量为100的总体样本。  网络论坛参与者的分类指标  通过研究者对天涯社区的长期观察发现,尽管因为兴趣爱好的不同,参与者所重点关注的板块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几乎所有参与者都会同时参与若干个论坛板块,网民在参与论坛的过程中是将各板块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此,本研究在确立分类指标时将依据参与者在论坛的整体行为表现,而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天涯杂谈板块。研究涉及的具体分类指标如下:  ID论坛参与程度。尽管ID参与论坛的方式有浏览信息和发表帖文两种,但浏览信息更多地属于参与者的个人行为,在论坛内容贡献以及互动交流方面产生不了太大影响,因此,本研究仅将发帖行为强度作为衡量ID论坛参与程度的指标。具体说来,ID在论坛的发帖行为分为两类:发表主帖和回帖。主帖作为论坛信息和话题的主要来源,与回帖相比,需要耗费发帖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回帖行为操作简单,往往是ID浏览主帖后参与话题讨论的结果,有些ID的回帖行为甚至纯粹是为了获得论坛积分或粘贴广告。由此可见,两种发帖行为各自反映着ID不同的论坛参与习惯,本研究将从发表主帖总数和回帖总数两方面对ID的发帖行为强度进行考察。  由于ID的发表主帖总数和回帖总数均为定距型数据,为了更加科学地把握其总体分布情况,本文根据ID在天涯社区发表主帖的数量,①将ID发表主帖行为分为四类:无发表主帖行为(发表主帖数=0)、少量发表主帖(1≤发表主帖数≤23)、中等发表主帖(23<发表主帖数≤100)、积极发表主帖(发表主帖数>100);依据ID在天涯社区回帖的数量,将论坛ID的回帖行为分为四类:无回帖行为(回帖数=0)、少量回帖(1≤回帖数≤100)、中等回帖(100<回帖数≤1000)、积极回帖(回帖数>1000)。  ID参与论坛互动的积极程度。本研究认为,回帖是ID参与论坛互动的行为表现,受注册时间、发帖动机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回帖行为强度的ID,其回帖总数在时间上的分布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衡量ID参与论坛互动的积极程度应该综合考虑ID的回帖总数和回帖的持续频繁水平两项指标。具体来说,本研究引入了一个“频繁回帖系数”对样本ID回帖行为的持续频繁水平进行考察,其中,ID频繁回帖系数=回帖数超过30帖的月份数/注册总月数,ID频繁回帖行为可分为三类:持续频繁回帖(ID频繁回帖系数=1)、间歇频繁回帖(0<ID频繁回帖系数<1)、无频繁回帖(ID频繁回帖系数=0)。  网络论坛参与者的模型建构  尽管同一实在个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可以创造出多个不同的ID,但每个ID借助自己在论坛的行为表现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身份,因此本研究将每个ID作为独立的论坛参与者来进行考察。具体说来,本研究将在收集论坛ID行为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者参与观察的经验认识,通过逐步分类的方法来建构论坛参与者的分类模型。  根据ID是否有发帖行为将其分为潜水型参与者和发帖型参与者。网络论坛中,ID通过两种方式参与论坛:一种是可见的参与,指ID通过发帖对论坛内容的生成作出贡献;另一种为不可见的参与,指ID以“潜水”的方式浏览信息。尽管可见的参与方式常常伴随着浏览信息等不可见的参与行为,但网络论坛中仍然存在这样一类ID,在参与论坛的过程中仅仅充当看客,从不发帖。网络论坛的真实参与者与发帖者的数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本研究认为应该首先根据ID是否有发帖行为将其分为潜水型参与者和发帖型参与者。  根据发表主帖行为和回帖行为的综合表现对发帖型参与者进行分类。通过对样本ID在天涯社区的发帖行为的统计发现,样本ID在发表主帖强度和回帖强度上均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此外,对于每一位论坛参与者来说,发表主帖行为和回帖行为在拥有的论坛潜在影响力和所需耗费的时间精力方面存在差别,参与者常常会因参与动机和行为习惯的不同而在发言方式的选择上有所偏重。通过对样本ID回帖行为类型与发表主帖行为类型的交叉列表分析发现,样本ID在发表主帖行为和回帖行为的综合表现上体现出不同的特点。100个样本ID中,有1个ID发表主帖数在100以上,属于积极发表主帖类型,但此ID在参与论坛的整个过程中无任何回帖行为;24个积极回帖型ID中,4个ID完全不发表主帖,3个ID在发表主帖和回帖行为上表现都很积极,另外17个积极回帖型ID虽然有发表主帖行为,但从其发帖的具体数据可以看出,ID的发表主帖数占总发帖数的比例非常小;此外,样本ID中有38个ID在发表主帖和回帖方面表现都不积极,仅少量发表主帖或没有发表主帖,同时回帖数也没有超过100。因此本研究认为,依据ID在发表主帖和回帖方面的综合表现,发帖型参与者可以被细分为:积极交互型参与者,发表主帖和回帖行为都属积极类;积极回帖型参与者,回帖行为积极,但发表主帖不积极;自我型参与者,发表主帖行为积极,但无回帖行为;一般发帖型参与者,发表主帖方面表现不积极,回帖也仅属于中等回帖类型;消极发帖型参与者,发表主帖少或根本不发表主帖,回帖行为也属于少量回帖类型。    根据ID回帖的持续频繁水平将积极回帖型参与者划分为持续积极回帖型参与者和间歇积极回帖型参与者。本研究假定,由回帖总数所确定的积极回帖型参与者在参与论坛互动的积极程度上存在差别,认为有必要根据ID的频繁回帖类型对积极回帖型参与者作进一步细分。通过对样本中积极回帖型参与者的频繁回帖系数的统计发现,21个积极回帖型参与者在频繁回帖这一行为特征上存在差异。其中7个ID属于持续频繁回帖类型,即这7个ID在参与天涯社区的整个过程中,每月的回帖数都超过了30篇,在参与论坛互动方面,其行为不仅积极而且持续;而其余14个ID尽管其回帖总数均超过了1000,但并非每月都积极参与论坛互动,其频繁回帖行为表现出间断性。由此可知,依据ID频繁回帖行为的差异,积极回帖型参与者可以被进一步划分为持续积极回帖型参与者和间歇积极回帖型参与者。  依据论坛参与者的发帖行为表现,本研究建构出有效的网络论坛参与者分类模型,将论坛参与者划分为七类:  潜水型参与者。这类参与者在网络论坛中以不可见的“潜水”方式浏览信息,从不发表言论,以旁观者的身份分享论坛互动。尽管这类ID没有参与网络论坛的内容建设,但其规模却决定着网络论坛公共性程度的大小。  积极交互型参与者。这类ID属于网络论坛中最为活跃的一类参与者,频繁访问论坛,在发表主帖和回帖方面表现都很积极,不仅愿意耗费时间和精力频繁发起话题,而且也热心参与其他人的话题互动,是论坛内容的积极生产者。同时,此类参与者非常看重自身在论坛的影响力,常常借助精心设计的签名档和个人介绍来塑造自己在论坛中的形象。  自我型参与者。这类参与者乐于发起话题,在发表主帖方面表现积极,但缺乏与其他参与者互动的兴趣,很少或从不参与论坛互动,在论坛中的行为表现比较自我,缺少互动的参与行为,也大大降低了他们对网络论坛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持续积极回帖型参与者。这类参与者对网络论坛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对参与论坛互动拥有持续的热情,注册以来每月回帖数均在30个以上,是论坛话题深入讨论的积极推动者。而在发表主帖方面,此类ID表现并不积极,发表主帖数占总发帖数比例很小,甚至完全不发表主帖,与制造话题相比,此类ID更乐意依循别人设置的议题来展开讨论。  间歇积极回帖型参与者。这类ID在参与论坛的过程中,发表主帖不积极,发帖兴趣主要集中在积极回帖方面,且此类ID因参与动机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的影响,积极参与论坛互动的行为并不具有持续性,仅在某些月份回帖频繁。  一般发帖型参与者。此类ID在发表主帖和回帖方面表现均不突出,属于有发帖行为的普通参与者。尽管此类ID在论坛互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不活跃,但正是由于大量一般发帖型参与者的存在,活跃了网络论坛的讨论氛围,扩大了论坛议题的网络影响力。  消极发帖型参与者。此类ID发帖热情不高,发表主帖少或根本不发表主帖,也没有很大兴趣参与其他人的互动,回帖数也很少。但消极的发帖行为并不等同于消极的论坛参与,消极发帖型参与者很多时候可能以不可见的“潜水”方式浏览论坛信息和静观他人互动。  结语  本研究在收集论坛参与者具体行为数据的基础上,依据其在论坛中的行为特征差异,提出网络论坛参与者的分类模型,并归纳出七类论坛参与者,为今后深入研究论坛参与者的行为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对各类参与者论坛行为的考察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与其他类别的参与者相比,积极交互型参与者作为论坛活跃分子,更易被他人所熟知和获得广泛的论坛影响力,是最有可能扮演意见领袖角色的参与者类别。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属于个案研究,在样本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后续研究中,有必要将本文提出的分类模型应用到其他网络论坛,对模型作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本文为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管理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研究”(07&ZD040);黄冈师范学院青年重点项目“我国互联网中的舆论引控研究”(09CQ102)]  注 释:  ①本研究所采集的ID行为数据均为各ID注册时间至2010年5月31日时间段内的数据。  参考文献:  1.柯惠新、黄可、谢婷婷:《中文网络论坛的研究之抽样设计》,《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3)。  (作者为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学博士)  编校:赵 亮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