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新闻是政治新闻和法制新闻的合称。政法新闻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内容也非常丰富,这些新闻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事关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对人民的社会生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政法新闻报道改革一直是新闻改革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总体上来说,近年来新闻媒体的政法新闻报道的成绩是主要的,时政报道及时客观,法制新闻报道也日益丰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和谐社会”对政法报道的要求 构建民众参与政策决策平台。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的是人民的意志和要求,代表的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新闻媒体要搭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桥梁。我们的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作用,使新闻媒介成为公众交换意见和建议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各种意见相互交锋,公众为党和政府的决策献计献策,这样就有利于政府制定正确的政策,也能使党群关系更加融洽,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快依法治国的步伐,提高民众法治意识。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打造法治社会,要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依法执政的理念,严格依法办事。 在提高民众法治意识的过程中,新闻传媒,尤其是政法新闻通过对立法、司法、执法以及违法犯罪新闻的报道,要让受众对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有全面的认识,也以此来约束受众的所作所为,使受众逐渐加深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使受众的法治意识得到提高。同时,受众也可以通过新闻传媒表达各种反馈方式,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可以为立法者提供参考,进而不断对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这样就能加快依法治国的步伐。 整合社会阶层,推动民主法治。在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过程中,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整合,社会各阶层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民主法治理念在社会中的生长,民主法治建设能提高社会各阶层的民主法治意识,进而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整合。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介起着重要作用。 新闻媒介在整合社会阶层和提高民众法治意识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政法新闻报道更是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法新闻报道应该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政治生活状况,也要及时公开、公正地报道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法制动态,让社会各阶层认识到他们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他们的民主法治意识。媒体要充分发挥其现代社会公器的功能,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发表意见建议、实现民主权利的平台。 政法新闻报道改革策略 报道宗旨:指导性与贴近性结合。媒体在进行政法新闻报道时一定要注意将指导性和贴近性相结合。政法新闻要适应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充分发挥耳目喉舌的功能。这就要求记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普通老百姓的困惑和需求,再针对这些困惑和需求,报道国家最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以有限的版面充分发挥政法新闻的指导作用。同时要注意寓贴近性于指导性之中,贴近性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使新闻报道既具指导性又具贴近性。 拓宽报道视野。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记者在进行政法新闻报道时,不能仅局限于国内,要放宽眼界,着眼全球,要有灵敏的新闻嗅觉,及时发现国外其他地区发生的富有新闻价值的政法新闻,并及时进行报道。 拓展报道题材。新闻媒体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过程中,普遍存在题材狭窄的毛病。时政新闻主要是将上层建筑的动态信息传输给受众,它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内容也非常丰富,有重大政治事件和政治动态的报道,有各种形式的政治会议报道,有各种民主和法制的新闻报道。新闻媒体应该拓展报道题材,尽量全面地展示国家相关部门的动态,提供纵向和横向的全方位材料,帮助受众全面了解时政全局,毫无障碍地获得关于时局的总体资讯和全部看法,让受众充分享受知情权。 创新报道体裁。新闻媒体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普遍存在体裁单一的毛病。媒体上的时政新闻体裁存在两个极端,一种是短小的消息,另一种则是领导人或政府官员冗长的讲话和法律法规,前者信息含量多,但又往往过于简洁,往往让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有时信息过于笼统,读者不易理解。后者则信息量少,占据了大量的版面和时段,但往往能较为清晰地将时政信息传递给受众。可以说这两种体裁都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应该将这两种体裁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可以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中采取一定比例的通讯和特写,通讯体裁既可以完整地将时政信息传递给受众,也避免了消息和讲话的严肃面孔,给受众一定的亲切感,同时通讯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可读性,更能吸引读者的关注与阅读。报道体裁的创新需要传播者在报道实践中,继承传统报道体裁的优点,同时不断突破、不断摸索,探索出适合受众接收信息、更易于获得最佳传播效果的报道体裁。 增加解释性报道。新闻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一个宗旨就是尽量吸引最广的人群。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政法新闻报道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国家领导人活动的简单记录或对国家法律法规、政策的转载上,而要对这些活动或者法律法规进行深入解释,让受众透过现象认清本质,使他们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有一个彻底的认识,这也会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遵守这些法律法规,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在对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解释时也要注意结合实际,在进行时政新闻报道时不能纸上谈兵,要将国家最新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与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解释,这样,政法新闻报道也就发挥了它自身的功能。 时政报道形式创新。新闻媒体在进行政法报道的时候,普遍存在形式单一的通病,而且有模式化的倾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政法新闻的报道形式创新,记者要积极采用新颖的报道模式,贴近受众,使受众有种认同感。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不要使用官话、套话。时政报道形式创新就是要对以前陈旧的报道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甚至颠覆,朝着更具针对性、更具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报道语言上,杜绝空话、套话,尽量使用受众易懂的语言,让受众看到不同面孔的政法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进而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法制报道慎重选题。法制报道涉及违法犯罪、司法审判、执法活动、正义与邪恶的激烈较量、各色人物的心态和命运等问题,充满新奇惊险与矛盾冲突。一些媒体将社会责任置于脑后,一味追求可读性,千方百计地搜集涉及凶杀、抢劫、欺骗、色情等的案件,这样产生的后果就是大量的案件报道充斥报刊版面、电视屏幕,就可能导致受众产生错误的感受和看法,看不到社会的光明面、生活的主流。这就要求媒体在进行法制报道时要慎重选题。法制报道要敢于和善于抓住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法制,站在大局的高度,进行分析探讨,提出符合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的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的见解,寻求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化解矛盾,正确引导舆论,凝聚党心民心。 新闻媒体在慎重选题的同时,新闻媒体管理部门也要加强新闻选题的宏观监控,强化管理手段,落实管理措施,要制定相关的新闻管制法律法规,在充分保障新闻自由的前提下,对法制新闻报道进行约束,防止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法制报道应该选取合适的选题,应该着重对读者进行正面的宣传和教育,应该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受众学法、懂法、用法、守法。 综上所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政法新闻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要积极进行改革,尤其是对具有导向性的政法新闻报道更要大胆创新。政法新闻报道改革要走在新闻改革的前沿,对新闻改革进行正确的引导,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陈世华为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韩翠丽为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 编校:郑 艳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