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批评语言学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各种非文学的大众语篇,从而考察这些语篇中蕴涵的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本文用批评语言学家费尔克劳夫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三维度方法,对美国主流媒体关于2010年中国甘肃舟曲泥石流自然灾害的报道,从文本内容描述、话语实践过程和社会文化语境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揭示出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存在于任何形式的新闻语篇中。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 涉华报道 自然灾害 引言 在当今社会中,以英语为工具的大众传播媒体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美国文化在全球具有主导地位,因而美国主流媒体占据着英语话语强势地位,虽然他们标榜自己客观、公正,但是因为他们最终还是为其所代表的国家和阶级利益服务的,所以也无法摆脱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他们意图控制世界舆论,影响甚至操纵人们的思想意识。许多涉华报道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丑化中国形象、损害中国利益,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英语新闻的时候,用批判性的思维明辨是非。 批评语言学主要建立在系统功能语法之上,借助批评性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语篇表面的语言形式来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多功能性,从语义出发考察语篇中各种语言成分的表义功能,为从宏观上考察语篇结构以及语篇与语境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方法。批评语言学家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和信念体系的构成要素①,他在批判性地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糅合语言学和社会学理论,又进一步发展了话语分析的模式,提出了三维度分析法,即对语篇从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维度上展开话语分析,为批评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往的批评性研究多集中于具有明显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政治语篇,而对貌似客观公正的自然灾害报道鲜有研究。本文依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和费尔克劳夫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三维度方法,从文本内容描述、话语实践过程分析和社会文化语境三个方面,对2010年8月8日中国甘肃舟曲发生泥石流灾害后两周内美国三家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11篇新闻语篇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揭示出美国主流媒体的貌似客观公正实则扭曲中国形象的事实,从而证明语言、意识形态和权力之间的密切关系存在于任何形式的新闻语篇中。 文本内容描述 2010年8月8日,中国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美国主流媒体对此展开了跟踪报道,本研究获得《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对此次泥石流的有效报道11篇。这些文章集中报道了中国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引发的死亡人数和灾情这一客观情况,然而,对于中国政府积极救援、中国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的情况,几乎只字未提。他们给世界展现出的是一个洪灾泛滥、村庄被毁、灾民绝望、经济损失严重的舟曲。 话语实践过程分析 福勒(Fowler)指出对话篇分析时,要特别注意考察及物性、情态、转换、分类和连贯性等蕴涵的意识形态意义。②但是,就具体的语篇而言,它们不一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本文重点考察分类、及物性和情态。 分类。分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是指人们使用语言赋予外部世界的秩序。语篇的分类系统通常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但是,语言绝非是一种客观的分类工具,人们运用它给事物加贴的标签和所下的定义不一定能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性。因为受到认知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影响,人们对事物和经验的不同看法则会导致不同的分类原则。 美国媒体的这11篇新闻很少提及中国的救援情况,将参加救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消防战士、武警官兵和志愿者”几乎都用“rescuers”(救援人员)来替代。例如: 例1:Rescuers continued to pull bodies from the site of a massive mudslide in northwest China. 译文:救援人员不断地从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泥石流灾区挖出尸体。 Rescuers(救援人员)共使用9次,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还用了4次workers(工人们)、2次Engineers(工程师们)、2次soldiers(士兵们)。这样的用词故意淡化救援者的官方身份,模糊读者意识、误导读者认为救援者是居民的自救互助,从而弱化了政府在救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抹杀了中国政府对救灾的努力,达到诋毁中国政府形象的目的。 及物性。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它包括6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③据统计,这11篇报道中物质过程用得最多,其次是言语过程和关系过程。物质过程表示某件事的过程,它使用得最多,说明新闻主要是以客观事物的描述为主,关注客观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这些报道中,物质过程主要用来描述灾情,如: 例2:landslide buried and flooded hundreds of homes over the weekend in a remote mountainous region of Gansu Province. 译文:一场泥石流冲毁掩埋了甘肃省一个偏远山区成百上千个家庭的(房屋)。 通过物质过程的使用,报道描绘出了一个泥石流灾情严重,死伤无数,村庄城镇被毁,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损失严重,满目疮痍的中国舟曲。 此外,报道还使用了大量的言语过程,借他人之口来描述灾情,使报道显得真实、可信,如: 例3:Xinhua said the mudflow,up to six feet thick, inundated buildings and major roads in an area about 3 miles long and 500 yards wide. 译文:新华社说厚达6英尺的泥石流淹没了约长3英里宽500码的地区的建筑和主干道。 其次就是使用关系过程,语料中的关系过程多用来描述此次泥石流的属性:如: 例4:Its too thick to walk or drive through. 译文:它太厚了,步行或开车都无法穿过。 表示有某物存在的存在过程,在新闻报道中出现频率也较低,当然也有几句如: 例5:there were 20,227 people who were affected by the landslide. 译文:有20227人受到了泥石流的影响。 一般而言,人物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并非新闻报道的重点。因此,心理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在此语料中出现频率极低。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美国媒体通过大量的看似客观公正实则有选择性的物质过程和言语过程的使用,描述了一场由泥石流引发的灾情严重、尸横遍野、救援希望渺茫、物资短缺、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的惨状,塑造出了一个受灾严重、救援无力、岌岌可危的负面中国形象。这里,及物系统就成为丑化中国形象最有效的语言工具。 情态。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之外,人称代词,实意动词,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都可表达情态意义。大众传播媒体的宗旨之一是追求真实性。由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一般出自当事人、知情者或权威人士之口,对受话人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它们的使用能有效增强语篇的权威性。辛斌指出:“考察直接引语,应特别注意考察其来源,不同人的话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识形态,引用者常常借此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④本文从新闻语篇的意识形态功能入手,重点考察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考察11篇语料发现来自新华社的引语最多,因为这是西方媒体能通过最快捷的方式获得的报道来源,同时也表明了引语的可靠性、权威性;然后是来自中国官方或者中央政府的。在这三方面的引语中,他们的内容几乎是相似的。如: 例6:the number of dead and missing was raised after new floodwaters surged through the region, Xinhua reported. 译文:新发洪水冲毁这一区域后,死亡和失踪人数增加了,新华社报道。 美国媒体选择性引用了新华社对于人员死亡、失踪和伤残人数,泥石流堵塞河道、掩埋房屋、冲毁道路等灾情的报道。然而,对新华社的“救援人员已经赶赴舟曲,展开紧张救援”、“大量救援物资运往舟曲”、“消防人员已经从舟曲救出28人”、某市“向舟曲捐款200万元”这样的报道却没有引用,这让我们看到了美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高度选择性。系统功能语法认为“选择就是意义”,选择用什么人的什么引语来报道事件必然有他自己的意图。即,引语的选择是建立在新闻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报道者在选择时就渗入了主观态度,特意选择某人的某些话,从而影响了新闻语篇的客观性。美国媒体表面上看是借助于直接和间接引语来显示报道的客观公正,事实上他们却按照自己的意识形态对话语进行选择,将那些契合自己观点的原话进行引用或再加工叙述,将本来属于一部分人的观点通过新闻传播变成大部分人的观点,从而影响和控制读者的认识。 社会文化语境分析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涉华报道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浪漫化阶段、80年代的天使化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妖魔化阶段演变过程。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提升的国际地位使美国媒体产生担心大国地位受到挑战的复杂心理,这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美国人意识形态里对中国的认识及评价,随之而来的负面报道也明显增多。从炒作“中国威胁论”、到对我处置“3·14”拉萨暴力事件,乃至“7·5”乌鲁木齐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美国主流媒体常常歪曲事实真相等,所有这些对中国核心利益的损害却都被美国主流媒体披上正义民主的外衣。美国媒体大部分关于中国的报道中,用大量贬义词为中国勾画出一个脏乱无序、缺乏民主的国际形象。 对于2010年中国舟曲发生的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媒体塑造了一个破坏环境、受灾严重、救援无力、岌岌可危的负面中国形象。标榜公平、公正的美国媒体,同样不可避免地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新闻报道,扭曲、破坏了中国政府的形象。 结语 在中国甘肃舟曲发生由强降雨引发的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后,中国政府和军队积极救援,人民群众纷纷捐款捐物共同战胜灾难。对此,西方媒体几乎鲜有提及,有的也只是强调灾情严重,灾民苦难。其次强调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由于政府无序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引发的。自然灾害每个国家都可能发生,但是美国的媒体却认为,这一切都是中国政府领导不力造成的。这种偏颇的报道证明美国新闻媒体并不是像其宣传的那样客观、公正,它还是为其所代表的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因此也无法摆脱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常常为了利益而模糊和掩盖事实真相。(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批评语言学分析》成果,项目批准号:HB10PWY014) 注 释: ①Fairclough,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London /NewYork:Longman,1995. ②Fowler,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London:Routledge,1991. ③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④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外语教学部) 编校:张红玲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